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只有借助于情境教学,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能力。从情境教学内涵出发,对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对新时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策略
   情境教学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语文阅读内容借助于情境展示和演示呈现出来,使学生徜徉于情感之中,充分感受阅读的魅力和精彩。作为情境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做一名有文化、有情感、有魅力的教师,带动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小学生不喜欢阅读,虽然这和他们的文化基础不足有关,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僵化保守、形式单一,和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有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转变阅读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己任,让学生爱上阅读。如在阅读《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展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传统节日内容,如放鞭炮、贴年画等,在声光电的带动下,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之中,感受老北京丰富的春节文化,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现场给学生表演一些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如抖空竹、写春联等,让学生参与进来,有的给老师数数,有的给老师磨墨,有的把老师写的对联贴到教室的墙上,等等,这样的活动可提升学生的文化感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是情境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各自认识和见解,情境教学才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如果忽视学生的自主交流和合作,情境教学就会停留在程式化和形式化的局限中,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主导式的阅读教学习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感受阅读的精彩和魅力。比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阅读课文之后展开交流,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的痛恨。在此过程中,一个表演小组可以上台给大家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以默片的形式,让台下的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交流,进而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针对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小女孩太笨了,她为何不向人求助,世上还是好人多,她怎么知道没有人帮助她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两个小组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借助这样一种情境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诚。
   三、构建欢乐的阅读环境
   和谐欢乐的课堂环境,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小学生活泼好动,静不下,坐不住,读不完,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情境教学,让阅读课堂活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保障阅读的顺利完成。如,在阅读《少年闰土》时,由于课文内容比较长,加上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关系,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很难从头读到尾。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如忙月做工、雪地捕鸟、沙地刺猹等,然后把这些内容做成图片,借助于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每展示一张图片,学生就要阅读相关内容,直到教师展示完毕,学生也读完课文。通过图文合并阅读的引导,学生可以顺利完成阅读任务。为了进一步营造欢乐的阅读环境,教师还可以开展“复述比赛”,即展示图片之后,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对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可以添加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和表达能力。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自身的情感基础和道德素养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情感表达魅力,和学生建立有人情味的师生关系,成为新时代下有情感、有责任、有良知的人,让学生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充沛的情感和人格魅力中受到感染,才能保障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内外兼修,既要加强阅读教学水平,又要加强自身建设,对学生、对同事、对朋友、對亲人,都要充满情感,以和蔼可亲的细心、真诚友善的爱心、忘我无私的耐心去关注每一位的阅读情况。
   总之,情境教学和阅读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需要注重情境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阅读不再成为学生望而生畏的事情,而是充满欢乐和乐趣。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阅读教学理念和阅读素养上积极转变和提升,为学生打开阅读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廖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8(25):32.
   [2]樊红兵.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3):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9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