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智能制造对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现状,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教学改革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智能制造的时代,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要努力变革,抓住发展机遇,培养使用相应的高新技术操作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高端设备制造与操作能力、智能化生产过程处理能力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一、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现状与需求分析
目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设备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修、操作等岗位,职业技能不高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初级工及以下员工占比过大,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水平高超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偏小。职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具有整体性思维的优秀人才比较短缺。技能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故障处理经验丰富的操作类员工相对不足。随着工业机器人的不断发展,生产线中机器人、机械手臂所占比例增加,能够从事机器人的操作、维护类人才存在人员缺口,能够从事机器人、精密设备的装调维护、维修的人才紧缺。
二、機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四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听取企业的从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将企业提供的实际工作项目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学习案例和学习任务,按行动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入企业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内容,不仅考核任务完成的结果,还有考核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以多元多角度考核来保证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可以建立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在实训室、车间等所有教学环境渗透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实现学生毕业时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轨。
(二)建立高技能的课程学习体系
要分析典型工作岗位需求,发掘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保障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以专业基础课程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以专业方向课程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新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中增设了专业方向课程,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学生就业上岗后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要求。课程体系中还要增加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设人文类、艺术类、体育类、文史类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文化需求,开设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数控机床操作、电子产品装配、3D设计与打印、机器人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渗透新技术技能,保证学生技能培养。
(三)建立高品质的实训基地
智能制造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的机电类实训,还要引进以柔性生产线为代表的典型的实训基地。柔性生产线的建立除了满足现代机电技术领域智能制造方向从事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等技术人才培养外,柔性生产线中包含的仓储物流单元、智能加工单元、智能检测单元、数据控制管理单元等多专业内容,也可以带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检测技术专业、信息化控制专业等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四)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为了适应专业的发展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要鼓励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参观走访与学习深造,重复了解目前企业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保证教师知识更新的频率。在日常教学中,鼓励教师编写项目指导书、典型工作案例,将企业需要的核心知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丰富教学素材。在在实训中心的建设中,鼓励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实训中心的整个建设,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参与实训设备的设计和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编写实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发实训项目、实训指导书等具体工作,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对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理解,为今后更好地从事职业教育、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更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要做好内涵建设,不断完善专业,以适应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高月宁.新形势下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华夏教师.2017(12)
[2]史喆琼,李梅红,沈晓斌.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与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J].中国设备工程.2019(04)
作者简介:
赵莹(1981-),女,大连电子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3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