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星星 柳勇 王张雪

  摘要: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创业兴趣浓厚但创业认知片面,规避风险意识强但规避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对创业自我认知能力不足等特点。因此,通过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创业教育需求与创业教育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以期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创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250-03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了解等基本情况,从学生视角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6月选择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三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截至2018年7月2日,共收到问卷224份,男生108人,占比为48.21%,女生116人,占比为51.79%;一年级学生147人,占比为65.63%,二年级学生55人,占比为24.55%,三年级学生22人,占比为9.82%;涉及理工类专业45.54%,人文类专业3.13%,艺术类专业2.23%,其他专业20.98%;父母已经创业或拥有公司的有23人(10.27%)。
  (二)调查方法
  在参考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目的和云南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经过认真分析和讨论设计出创新创业意识的调查问卷。问卷通过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创业兴趣、创业动机及意愿、创业领域、创业方式及资金来源、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六个维度共计十八个问题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展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创业而言,同样如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主动意识来源于对创新创业的兴趣。问卷通过调查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对创业的理解以及是否有创业的打算三个方面开展调查。
  调查结果中,表示对创新创业很感兴趣的学生为69人,占总样本的29.02%,表示对创新创业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为60人,占比为26.79%,可见,超过55%的学生对创新创业具有明显的兴趣;而表示兴趣一般的学生为73人,比例达到了32.59%,而明确对创业没有兴趣的学生为11人,比例仅为4.91%。
  而对于是否打算创业,表示完全没有创业打算的学生为30人,比例达到13.39%,考虑创业的学生为178人,比例占到总样本的79.46%,已在创业中的学生为16人,占比为7.14%。可见超过八成的学生已有创业的打算或者已经在创业的路上,其结果与创业的兴趣呈现出正相关。
  对于创业的理解,有101名调查对象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比例达到45.09%,而认为创业是开商铺的学生有45人,达到了20.09%,另有13.84%的调查对象(31人)认为创业是开发产品或商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较为浓厚,更偏向以创业代替就业,实现自我就业。但大学生认为创业主要是开办商铺和企业,“创办企业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
  对于创业的首要出发点,调查结果显示,64.73%的调查对象把创业看作是挑战自我,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的价值;认为创业是就业途径,通过创业实现自我就业的大学生占比为47.32%;另外,因强烈的创业兴趣和欲望而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为92人,占比为41.07%。此外,大学生想通过创业快速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或实现对物质的追求,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其目的可以归属于满足第四层次的需要,即满足尊重的需求,这两类的人数占比分别是33.93%和25.45%。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动机较为理性,并且是解决自身高层次的需求。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准备
  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准备,问卷从创业资金筹集、创业领域选择、创业政策了解等四个方面开展调查。
  创业资金来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合伙投资、申请创业资金、家庭朋友支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创业资金,以合伙人共同投资、申请创业资金两种方式为主,占比分别为33.04%和27.68%。
  针对创业领域选择依据问题,市场的需要是很多大学生创业选择创业领域的主要因素,人数达到了106人,比例高达47.32%;有31.25%的学生将个人兴趣作为创业的依据,位居第二;而将所学专业作为选择依据的学生占比仅位于第四位,比例为8.93%,位于创业门槛因素之后。
  经常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表示很清楚的学生仅有29人,占比为12.95%;对政策偶尔关注的学生为114人,占比为50.89%,该部分人数最多;而对政策知道一点,几乎没有主动了解过的人数为60人,占比为26.79%;另外,对政策一点也不清楚的学生为21人,占比为9.38%。
  (四)大學生对创新创业的自我认知
  在创业之初,大学生不仅要认知创新、认知创业,更要认知自我。对于创业中自我的认识,问卷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对于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83.04%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是其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而认为资金不足是主要困难的学生比例也非常高,达到了73.21%;另外,认为没有好的创业方向或者缺乏好的创业团队是大学生创业主要困难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9.29%和33.05%;认为风险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是创业主要障碍的大学生仅占总样本的26.78%。   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创业优势,72.77%和66.5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敢于拼搏和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是他们的主要优势;而认为大学生自身专业素养高是自身创业优势的大学生仅有38人,占比为16.96%,由此可见,将自身专业作为创业优势并未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对于创业的障碍,多数大学生将来自外部的因素作为其障碍,而不是自身内部的因素;而对于自身创业的优势,大学生更是将一些共性因素作为优势,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个性化因素和独特性。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创业兴趣浓厚,创业认知片面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不缺乏兴趣和动机,创业兴趣较为浓厚,创业动机强烈且具有理性,但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较为片面,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或开店。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杰夫里·提蒙斯在其所著的《创业创造》一书中对创业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霍华德·斯蒂芬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式,即对机会的追踪和捕获的过程。由此可见,创业不等同于创办企业,也不仅仅是创办企业。
  创业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动态性,创业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现价值的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目标,这意味着创业是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第二,创业回报与风险并存。创业的回报不仅包括物质方面,可以提高创业者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得到精神上的丰厚回报,但创业风险与创业回报共存。同样地,创业风险不仅包括物质、金钱上的风险损失,更是对创业者精神和意志的磨炼,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囿于“创办企业论”,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知创新与创业。
  (二)规避创业风险意识强,但规避风险的能力素养有待提高
  在创业所需要的准备中,职业院校大学生在创业领域的选择、创业区域的定位,创业方式的开展,创业资金筹集等方面都较为理性。在创业领域方面,大学生更容易从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出发选择创业领域,更喜欢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区域即所在的城市进行创业;在创业方式方面,合伙创业依然是大学生的首要选择,团队创业优于个体创业及家庭创业;在创业资金筹集方面,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尤其是政府政策,创业贷款是大学生创业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以上四个方面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创业的准备,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创业风险意识,通过创业领域、创业区域、创业方式和创业资金的选择,能够通过合理的选择规避创业的风险。
  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生虽然具有很强的创业风险意识,但规避风险的能力素养需要加强。第一,对所学专业与创业之间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专业的认同度低。因自身所学专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低,仅占总样本的8.93%,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所学专业没有创业前景或者创业前景不足,对自身的专业认同度不高,没有认识到专业教育是实现创业的基础和基石。第二,对创业政策的主动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认知度低。调查显示,一方面,大学生将政府创业贷款作为其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他们又不主动关注、学习了解政府的创业贷款等相关支持政策,导致认识与实践之间的不对称,反映了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足,规避创业风险的素质有待提高。
  (三)对创业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认知自我是认知创业和实现创业的开端和起点,具有良好自我认知能力的人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大学生要正确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综合利用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选择创业也同样如此,大学生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资金和资源等这些创业“硬实力”虽然重要,但专业技术、组织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才能更好地选择创业的领域和行业,定位在创业过程中的角色,将优势转变为创业的核心力。
  对于创业的自我认知,大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创业经验、社会资源等是自身创业的主要劣势,在优势方面,更认同自身的创业精神和年轻活力,无论创业的优势或劣势,大学生更倾向于一些共性的特征,并未认真分析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因素,从个性化和差异化中寻找自身创业的优势,如专业、兴趣等,只有认知自己的独特能力和主要竞争优势,才能理性分析自我和判断市场,准确识别创业机会和选择创业时机,避免盲目追赶创业潮流。
  四、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与探讨
  (一)创业教育需求与创业教育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也无满足社会创新创业的需求。要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调整。教育供给侧改革,第一,以学科或专业逻辑为起点,建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而非单独、相互孤立的创新创业课程门数。第二,从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出发,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三,贴近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科学前沿动态和最新经济发展内容到课程内容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满足教育需求者的发展需要。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创业教育的发展要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没有专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也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发展都会受到限制。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结合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立差异化、个性化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避免人才培养规格的同质化和趋同化,实现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具有侧重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而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特点。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实践教育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創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实用主义为理念,以创业过程为线索,构建系统完整,具有可持续性、实践性的特色化实践课程实施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养提供支撑。第二,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与区域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人才、资源的相互交流和支撑,构建由学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产学合作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美英.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05):88-90.
  [2]周斌.区域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4-145.
  [3]李慈章.试论蒂蒙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36-39.
  [4]金礼舒,王中洋.增强高职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路径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207-2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