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枫林 余江鸿 廖海洋 孙晓

  摘  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连接科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应用的桥梁,在培养过程中常采用双导师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企业导师参与度不足、指导不够科学等问题。对企业导师的遴选机制和条件进行探讨,认为企业导师必须在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以及产学研水平等方面符合一定标准。提出在遴选企业导师时应明确导师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并可将企业导师分为合作型、校友型和就业型三类,结合硕士研究生的优势特长,分配合适的企业导师,以提升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9-0033-03
  1 引言
  新工科是我国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來发展的高度,应对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型工业体系发展,于2016年加入回归实践教育模式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国际工程教育组织后,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重大行动计划[1],推动传统工程学科提级改造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其核心内涵为: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华南理工大学邱学青[3]认为,目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作为工程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明显不足。地方高校必须建立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利益相关者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职责,整合工程人才培养所需的各类资源,全面推进技术、生产、经营和服务创新,推进当代工程教育向融合创新范式转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4]。在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开展行动,探索如何在新时期迎接工科教育新挑战,实施工程教育创新改革,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此背景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速 [5]。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6]。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丰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单一的培养学术研究型向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丰富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对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成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
  自2009年国家决定扩大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以来,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越来越高,到2018年研究生报名考试中,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超过一半,占54.7%,在湖南工业大学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专业学位硕士占比为62%。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的发展,培养目标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导师指导模式也由单一导师指导模式转变为在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协同指导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双导师”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导师的质量,而企业导师的遴选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围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的遴选机制进行探讨。
  2 双导师制的运行现状
  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双导师制度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引入企业导师有诸多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单一校内导师指导侧重理论性,而实践性偏弱的不足,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匹配。然而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与期待值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导师的指导意愿不强,参与度不足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2~3年的时间,需要导师投入连续时间和精力。通常情况下,企业导师一般为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本身工作强度大,难抽出大量集中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部环节。如果企业导师精力不够,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则容易使指导流于形式,效果不够明显。
  个别企业导师指导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  高校和企业工作方式存在差异,选择企业导师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部分企业导师在企业内部从事的不是研究性岗位,在指导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缺乏标准化、可传承的指导方式和内容,且指导不系统,缺乏科学性。
  在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缺乏沟通  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在校导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企业导师,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则需要在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协同指导。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硕士论文选题一般会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如果在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没有项目上的合作,则难以在硕士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形成协同作用,进而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做到有机结合。
  3 企业导师遴选机制探讨
  企业导师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  新工科教育中对实践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进行理论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需要提升实践能力。从相关企业中遴选企业导师,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自然选择。为取得预期培养效果,需要遴选与当前学位点研究方向相匹配的企业导师,因此,遴选企业导师时要有准确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
  1)企业导师应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理论素养是将实践知识升华为理论知识的基础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与校内导师形成互补。这就要求企业导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是应该具有一定层次的学历和职称。
  2)企业导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并熟悉研究生的培养流程。为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通常会开设一些由企业导师授课的选修课程,这就要求企业导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技能转化为课堂知识传授给研究生。此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其学位的获取必须完整包含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专家评阅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因此,为保证所指导研究生的硕士论文能够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并最终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而获得学位,企业导师必须熟悉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要求,特别是学位论文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企业导师还要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有一定的思考,能够通过参与制订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要有合作基础并具有统一的培养理念。校内导师主要完成理论指导,企业导师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提升并对实践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达到优势互补。为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企业导师所指导的实践技能必须与校内导师指导的理论相统一,使理论能指导实践并能得到实践的验证。同时,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理念上,企业导师应该与校内导师保持和谐统一,共同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和实践观。
  企业导师的类型与渠道  機械类企业导师多来自相关的制造企业或科研院所,为建立更高效的沟通渠道、更顺畅的师生关系,可考虑将企业导师分为合作型导师、校友型导师及就业型导师。
  1)合作型导师,是指选择的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有合作研究的课题,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与课题内容保持一致。这种合作模式,两位导师之间有一致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的着力点,将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研究生培养产生积极作用。而校内导师和研究生本人通过参与企业导师的技术研究,易于把握课题的应用方向和适应社会需求,有效避免专业领域与行业方向的偏差。
  2)校友型导师,是指从高校的往届优秀毕业生中遴选企业导师。这样的企业导师既有在同样教学环境中的求学经历,对学科发展、专业方向等有深入了解,又有在工作岗位上的实战经验,对企业的需求了然于胸,因此必然对求学经历和工作实践有所感触和思考,对其有过亲身体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发言权,能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提供合理建议,使研究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使研究工作步入正轨。另一方面,聘请校友型导师是母校对其的认可,可激发其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其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就业型导师。当前各高校和产业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偏向培养方向,培养质量不高,或者与学术硕士研究生基本没区别。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学术硕士一样,活动区间仍然局限在校内,依托校内导师的课题和项目来开展研究工作,校内导师关注的焦点也在于课题进展,对学生的未来就业领域和去向缺少关注。因此,若能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带着意向就业单位入学,由意向就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将研究生视为单位员工进行专业化培养,而校内导师按照培养要求,专注学术问题,提出目标要求,使学生的主动性、校内导师的学术能力、企业导师的专业针对性都得到加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 结语
  企业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企业导师的遴选机制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因此,在遴选时需要明确企业导师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在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产学研水平等方面符合一定标准。在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将企业导师分为合作型、校友型和就业型三类,结合硕士生的特点分配合适的企业导师,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40-43.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袁云沛.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4]吴卓平,等.“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工程博士胜任力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61-65.
  [5]俞建峰,等.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5(31):16-17.
  [6]程永波,欧亚.全程双元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8):46-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3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