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研究与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信息化是教学活动的未来开展趋势,基于该背景就需要对课程标准开发进行研究,对课程标准进行更新以满足时代的需求。本文针对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
一、《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背景
PLC在当前生产活动中有着广泛应用,PLC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其存储器具有可编程性,该技术是传统继电接触控制技术与微机技术的结合体,它实现了对这两大技术不足之处的弥补。正是由于PLC程序编制的简单性,使得它在应用时非常便捷,便于用户操作。《PLC应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相关技术人员,而职业教育更是注重技术培养,因此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制定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学校不具备完善的课程标准与质量,将会对人才培养情况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就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现状而言,在课程标准上缺失较为严重,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色性就决定了教学活动需要从地方的实际需求出发,因而课程标准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信息化时代,教育也充分体现出了信息化特点,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活动中信息化教学模式大多将任务作为核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标准化大多是将教师作为主体,这就使得信息化教学开展受到阻碍,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研究课程标准已是刻不容缓。《PLC应用技术》是诸多电气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更是要注重课程标准的开发,将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核心,以此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课程标准
标准的存在就是为了最佳秩序的实现,它是将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作为基础,以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在课程标准中结构包括总纲以及各分标准两部分。其中总纲是对阶段教学活动中的总体设计,对各级院校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课时进行规划;分标准则是对各科的教学目标、重点、课时等进行细致划分。
(二)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需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合作教学的开展提升学生积极性,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能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将其应用在问题的解决中。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了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辅助工具,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顾名思义,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任务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动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提出相关任务,通过任务将教学活动的线索相关联,这就能够让教学任务被分解到各个小任务中。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思路,之后再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任务驱动”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任务呈现、任务阐述、任务完成、任务评价。对于《PLC应用技术》而言就是将信息处理作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协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保证教学活动由易到难的开展。
三、《PLC应用技术》课程开发模式创新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PLC应用技术》课程都是将教师的讲解作为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为被动。在对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创新时可以将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改变传统刻板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落实以任务为驱动的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并通过合作教学的开展加深学生对PLC应用技术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
传统的课程标准完全围绕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专業能力来设置,将课程内容进行领域层面的划分,将整体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小项目,通过小项目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落实最终教学任务。在对《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进行开发时,需要对课程的设计思路进行创新,转变传统以专业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将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融入其中,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充分了解之后,根据实际需求来完成课程设计,保证校内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配合。
(三)课程内容形式的创新
对于当前的职业院校来说,课程标准大多是按照专业知识点进行罗列,课程内容是按照章节的形式加以体现,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区分。而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课程标准开发则需要对课程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在实践中将内容以模块的形式体现出来,将知识的应用作为贯穿教学活动的线索,在模块的划分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入门开始经过提高应用、综合应用等实现教学任务的合理分解。完成项目设计后引导学生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顺序展开教学,让理论知识能够与应用做到完美融合。
(四)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
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实现教学PDCA循环的必要程序。传统的课程标准中教师将评价的关注点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评测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非常关注,对过程却较为忽略。而新课程标准则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将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进行综合考量。借助过程评价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并将其作为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在实践中还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提升评价的有效性。
四、《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成效
(一)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于电气类专业来说《PLC应用技术》是其重点开设课程,在完成基于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课程标准研究后,实现了《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主体的转变,学生成为了教学开展的中心。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任务驱动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有效的解决了《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知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的问题,增强学生对《PLC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帮助,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之间也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学生学习有效性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就能够让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越。
(二)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对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与研究实现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此外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还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平台。在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时教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变,为新课程标准的实践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为课程标准的开发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是教学开展的重要指导,在完成对信息化背景下《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了准确认识,并实现了课程标准的更新。这就能够校园教学的引领发展,从《PLC应用技术》课程向其他课程拓展,让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目标。通过信息化技术在职业院校中的广泛运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发展课程教学新模式,这就能够让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都得到同步提升,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标准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实现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还能够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发展。就当前社会发展而言,人才的概念并不仅仅集中于具备某项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开发能够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席东梅.课程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最深的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2).
[2]秦丹,武丽志.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技术应用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
[3]王俊美.信息化背景下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以五年制高职《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课例开发为例[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5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