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港根

  摘 要:教育改革进程中,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积累,从而提升学习成绩。基于此,本文以高中文言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实践意义,阐述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环境。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教学;文言文
  一、 引言
  文言文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发散思维,还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重视,为其传授文言文学习技巧,做好知识点的传递,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文言文作品中,语言表达形式和现代文作品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文言文是现代文的来源和基础,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文言文中词汇的表达更加严谨,词语的意义也更加丰富。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其中的通假字,从古今异义词中看到文言文的魅力,这些是在现代文中找不到的。这些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积累并掌握,语言的建构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语言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 培养学生思维和审美能力
  学习文言文时,会发现其中的词汇十分严谨,文章句型规整考究,整体结构较为公正。文言文内容值得人们去讨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文言文可以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学会文言文写作手法,掌握语言特色,并理解作者的情感。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传递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技巧,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经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鉴赏文言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领略文言文中文字的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审美能力。
  (三) 弘扬并继承传统文化
  新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生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其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文化的核心思想,增强文化自信。文言文中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内蕴含了民族精神,也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比如在《劝学》和《师说》中,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对友人的劝谏之情,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些道理在今天也有重要意义,能够勉励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言文内容,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 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 引导学生朗读,提升文言文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都是值得阅读和品味的经典内容。每一篇文言文都是古时文人骚客经过千万次推敲后写作出来的,其中语言精练,句式工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朗读这些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一定了解,并试着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与文言文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加速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同,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表达能力。建议教师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带有情感地朗读文章,一边朗读一边融入情感,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而产生情感交替。不去诵读,学生就难以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也无法掌握其规律变化。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过程,朗读得越是流畅,说明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效果就越好。高中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既要采用常规的自读法、范读法、齐读法、对读法等,更要谋求在心理学信息加工论支撑下的象读法和悟读法。文言文作品就是立象以尽意,朗读文言文就是寻言以观象,从而实现寻象以观意。例如,在学习《过秦论》时,对于其中“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句话,学生应朗读出拱手一词中秦人的自得心态。
  比如学习文言文《赤壁赋》的时候,在未开始讲解其中词汇与句式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全文。朗读的次数不限,建议学生多次朗读,直到对《赤壁赋》内容和结构有清晰认知,同时,学生应注意字音的准确把握,在合适位置停顿,同时带入情感。阅读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时,学生也会感悟到苏轼写到这里的情感,从中感悟文言文的哲理内容。这样的阅读方式方便学生加深文言文理解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动力,也是影响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本身对文言文带有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但是,如果学生对文言文没有足够的兴趣,看到文言文时就明显退缩,在课堂中抱着消极的态度学习,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在考试中也会遇到困难,难以提升文言文学习成绩。因此,建议高中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文言文学习情境,让情境来吸引高中的注意力,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建议教师展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时,将学生学习现状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情景的创设,推动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讲解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让学生去想象山水风光。大山深处有一所亭子,亭中众多文人雅士相聚,一同品味诗词,在溪水旁饮酒赋诗,让自己的情意在山水之间得以释放,人们促膝而谈,讲着自己的抱负。通过情境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兰亭集序中描写的场面和气氛,激发学生对该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随后,学生需要将文言文内容进行翻译,让生涩难懂的词汇被翻译为白话文,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情感理解,将《兰亭集序》中名士相聚的盛况描绘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文言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保障文言文学习质量的同时,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进步。
  (三) 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时进行思考,还要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但是以往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习惯性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模式,为学生灌输大量文言文知识点,而学生也是机械性进行知识背诵,甚至有学生并不了解这篇文言文的真实含义。教学中,教师为了加快进度,没有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被动。因此,为了引导学生与文言文产生共鸣,发挥其思维能力,建议教师注意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意识展开思考。比如在讲解《师说》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该文言文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象?从师之道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师说》,试着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从而感受文言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深入理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对《师说》知识点的理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散,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语言的意义不仅是提升学习成绩、应对高考,更是为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今后的为人处世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可以感悟古时文人的思想内涵和情怀,同时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教师应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提升文言文成绩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唐金侠.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张立.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96.
  [3]许茜茜.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语文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徐港根,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程溪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8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