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作业批改可以有点“语文味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科威

  摘要:语文作业的批改问题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愈发突出,抛开客观方面的原因,其实学科自身也需要对此重新思考。要想走出 “困境”,重点在于纠正教师对语文作业批改的认知偏差,并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删繁就简,对症下药;以偏概全,分门别类;有意留白,自改自评;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等方法让作业批改有点“语文味儿”。
  关键词:语文;作业;批改
  作业布置与作业批改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自从浙江省率先试点施行新高考后,对于高三语文教师而言,作业批改似乎成为了一种“地狱式修行”。尤其是在高三的最后几个月,因为只剩下语数外三门课,每位语文教师几乎每天都要上四节课。除了因上课太多教师体力透支外,占据语文教师主要精力的就是日常的作业批改,有些学校如果要求面批面改的话,更是让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疲于应付。
  语文作业批改的“困境”背后其实恰恰反映出教师对作业批改的认知偏差。
  首先,不同学科的作业批改应该有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应该不加区分、同等对待。比如,数学作业与语文作业的批改,就不能使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两者不仅存在着“量”的区别,而且涉及学科间“质”的差异。可事实上很多学校对作业批改一视同仁,这显然存在观念上的偏差。简言之,语文作业的批改应该有语文学科的特点。
  其次,作业批改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将作业批改与教学过程割裂开来。通过作业批改,固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但作业批改的目的更多是立足于教学层面,它的价值指向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不能让学生为了作业而作业,也不能使教师为了批改而批改。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应着眼于教学检验;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应着眼于发现问题。教师要将课堂上的“教”、学生课后的“练”、学生作业的“改”与课堂上的“讲”有机结合起来。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作业批改的标准往往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很难“丁是丁,卯是卯”。这不仅源于语文题目的主观类型和考查维度,而且受语文试题注重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的影响。
  因此,语文作业的批改应有点“语文味儿”。下面筆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和语文作业批改的“那些事儿”。
  一、删繁就简,对症下药
  客观题大概是多数语文教师最喜欢批改的题目,因为标准明确,非对即错;操作简单,干脆利落。
  客观题批改看似轻松省力,但实际上并不简单省心。很多时候,教师批客观题仅限于明确对错,尽管用心者也会加以统计,但也往往止步于此。如果仅仅是明确对错的话,其实改与不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直接向学生公布答案即可。那么,客观题到底该如何改?可以明确的是,客观题的“改”取决于批改以后的“讲”。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讲解客观题是一贯到底、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这种方法造成了作业批改的针对性不强,更容易导致作业讲解的无效率。
  教师批改选择题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学生答案的对错,更应据此发现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好统计工作,了解学生答题的整体情况。有些题目正确率较高,意味着学生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就没有太多深入讲解的必要;有些题目错误率较高,意味着学生的掌握情况比较糟糕,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讲解中重点关注。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客观题的讲解需要有所侧重。
  错题统计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有些错题涉及的知识点趋同,可以将其“合并归类”,并在作业讲解中打破原有顺序集中解决问题,以此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有些错题属于“共性错误”,暴露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教师精准把握、重点分析;有些错题属于“个性错误”,适合课后辅导与交流,既能解决存在的个性问题,又能节约课堂时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此看来,选择题批改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上,从简单的对错背后去发现潜藏的问题。
  这样的客观题批改方法可以使教师在作业讲解时删繁就简、有的放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度,而且优化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以偏概全,分门别类
  由于高三的语文学科作业批改量大幅增加,有些学校会将教师的作业批改与工作态度直接挂钩,简单地认为布置了作业而没有全部批改就是教师的工作态度有问题。除去个例,笔者认为作业批改追求的是实际的成效,而非表面的形式。
  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作业不人人改、道道改不仅能相对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能提高教师批改的精准度,提高教师作业讲解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批改作业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学生作业做得怎样:有哪些学生作业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有哪些学生作业的答案是有欠缺的,有哪些学生作业的答案是完全错误的。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有时一道题目允许有多种答案,不同的答案又有不同的赋分。如果能够切实了解学生答题情况,教师是全部批改还是部分批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参考高考阅卷前的试评模式,对于某道主观题教师可以抽样批改,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来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抽样选择可以是随机的。比如,从前往后选择15份作业依次批改,从而管窥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想要更精准地掌控答题分布,以便在作业讲解中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指导,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高低,“分门别类”地挑选批改不同分值和类型的作业。比如,一道分值为5分的主观题,通过挑选批改出5分、4分、3分、2分、1分和0分的答案类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得分的情况,进一步诊断出学生失分的原因,方便在讲解时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正。
  如此“以偏概全”可能会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在作业堆积如山的“非常时期”不妨一试。当然,这样的抽样批改看似减少了批改的数量,实际上教师对答案的挑选与研究却要求较高。另外,这样的“分门别类”批改并非静态割裂而是动态延伸,其直接关系到作业批改以后的课堂讲解。
  三、有意留白,自改自评
  “留白”作为一种中国国画艺术,看似一片“空白无物”实际却“饱满丰富”,乃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处世哲学。一堂好课需要“留白”,让学生有参与和思考的空间。   同样,作业批改也可以适当“留白”,改一部分而空一部分,将作业的批改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去。“留白”不是空白,更不是无所作为、放任不管。“留白”的指向是课堂和学生,目的是提升作业讲解的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改变以往高三作业讲评课的低效和枯燥。
  由于采用了抽样批改、“分门别类”的方法,教师对整体的作业答题情况心中有数,“留白”的效果自然可以水到渠成。不经“留白”的课堂,学生可能欠缺一些期待与好奇,听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有“留白”的课堂,正如漂浮的冰山使得很多学生有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究,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切切实实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然,学生自改自评的前提是了解答题的要点和得分的标准。针对某一道题,教师展示出不同水平、不同分值的答案,并择要指出每种答案的亮点与不足。因为要“自己动手”,所以学生的听讲必然要全神贯注,如此使得作业讲解课效率更高。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针对自己的答案再进行对照批改,也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互换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务必要明确得分或失分的依据,以便能及时准确地订正。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总喜欢“大包大揽”,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使其缺少思考、实践的发挥空间。“留白”式批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如果在批改过程中有何困惑或疑问,可以进一步相互探讨,也可以求助教师,这比单纯地听讲更有收获、更有意义。
  四、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或者一个特定的分值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完全按照作业批改的表面现象“一刀切”。如果教师对错误不加辨别,显然会割裂批改作业与讲解作业的有机联系,造成批改是批改、讲解是讲解的尴尬局面。
  有些错误是学生无心之过,虽然也与其个人能力有关,但没有拿到课堂上讲解的必要;有些错误是个别学生存在的,可以单独与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交流,不需要让大部分学生“陪绑”,致使大部分学生丧失专注度。总之,针对不同的错误,教师需要有主次轻重的区别对待。
  对于一些牵涉到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错误,教师要“小题大做”、大做文章。因为共性错误背后是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普遍性“硬伤”,非三言两语所能解决,很可能与之前课堂教学的疏漏有关。所以这时候教师不妨抓住一点,紧紧围绕“这一点”进行系统、全面的“回炉式学习”。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的默写中,很多学生将“王如知此”写成了 “王知如此”, 还有不少学生认为两者相差不多,默写错误情有可原。然而笔者恰恰認为《孟子》作为经典文本具有文言上的典范性和权威性, “王如知此”而非“王知如此”不仅是默写的问题,更关乎文言的斟酌和文本的理解。有鉴于此,我就借“错”发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不仅很好地纠正了错误,而且还开展了文本的二次教学,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新更深的感悟与理解。
  这是笔者在作业批改方面的一些尝试。面对“作业猛如虎”的新高考现实,一线语文教师与其寄幻想于减少作业量,还不如敢于放开手脚,在自己的“作业田”里精耕细作、大胆创新。如此也许既可以解放了自己,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学生。
  
  参考文献:
  [1]贾怀武.高中作业分层设计探索与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5).
  [2]林静.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作业设计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
  作者简介:王科威 (1980—),男,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级教师 ,主研方向为教材文本解读、课堂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7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