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游戏的隐性教育价值对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从多角度剖析游戏的典型性特征,发现成熟的游戏通常具备让人痴迷的“人性化的感情色彩”“明确的阶段性挑战”“虚拟现实的情境”“量化、精确化的反馈机制”等因素,通过游戏产业火爆的程度,可以看到动机理论的巨大作用。合理有效地运用游戏的价值来重构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能让学生像迷恋游戏一样热爱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生;学习动机;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7-0080-03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游戏产业也在逐年壮大。游戏不仅数量在逐年增长,而且种类也在逐渐增多,近年来在娱乐业界获得巨大的成功。游戏充满挑战且具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即时的反馈,消除了冗余的信息,因而深入人心。这就从一定角度系统地概括了游戏动机,那么如何提升课堂的魅力值,让学生像迷恋游戏一样爱上学习呢?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将多角度剖析游戏的典型性特征,并从中深入挖掘游戏动机,从而以游戏动机为出发点,探索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2 寓教于情,激发情感动机
  情感联结是人类潜意识下一股神奇的力量,一个人知识再丰富,智力再发达,都依赖于情感。2009年,《愤怒的小鸟》火爆之时,随处可见涨红了脸调整角度与方向去轰击偷走鸟蛋的小肥猪的人们。《愤怒的小鸟》游戏把小鸟设定为游戏的正面主角,把偷走鸟蛋的肥猪设为反面配角,游戏的情节设计为小鸟加上愤怒的感情色彩去报复侵入者。不得不說游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游戏设计给小鸟加上愤怒的情感而很人性化,而人生来就好打抱不平。虽然从逻辑上清楚游戏中的角色都不是真实的,却因为一些情感联结在潜意识下会情不自禁,这就是游戏的迷人之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构建情感联结。
  动之以情,激发情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善于以人的情感本真为抓手,导之以情,建立情感线,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整理文件”一课,不妨通过帮助蜡笔小新整理乱七八糟的房间导入新课,化被动学习为助人为乐,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顿时调动起来,开始去思考如何整理房间比较合理,从而理解了分类管理的思想,这样再迁移到计算机中文件的整理,就轻而易举了。通过情节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也让学生推人及己,养成分类管理的好习惯。
  情感是人类行动过程中坚不可摧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的情感因素设置启情点,构建生生之间、学生与假想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心甘情愿又兴致勃勃地去主动获取知识。
  以情为线,培养情感  新课程标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进来,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些情感主题,如在教学了画图后,可以开展制作并赠送电子贺卡主题活动。学生若有所思地在那里行动着,后来在交上来的作品中,笔者不仅看到了制作精美的贺卡,而且通过直观图画看到了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这个主题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感恩,也鼓励了他们要善于表达情感,每位学生的内心在主题活动的熏陶下都得到一次冲击与震撼,这样的教育不用言语而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3 寓教于境,激发沉浸动机
  游戏创造大师亚瑟·沃尔莫(Asher Vollmer)曾说过:“当人们感觉到软件更接近于真实世界而不是虚拟世界时,他们会更容易与这些软件建立连接。”游戏精致的画面以及震撼的音效是影响游戏者选择游戏的重要因素。研究指出,游戏创设的虚拟环境通过逼真感觉、自然交互和迅速响应,从而让游戏者体验浸入式的多重感官刺激。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以期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创设实物情境,提升直观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运用实物的直观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物。如在教学“Scratch中的随机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抽奖机,了解抽奖机奖项的分布;然后通过玩一玩抽奖机,感受抽奖的随机过程,从而来很好地理解随机的概念,为接下来随机数的学习与应用奠定知识基础。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把实物搬至课堂,这是现实条件所不允许的。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通过对实物观察、感知来获得直观体验,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激发学习乐趣  角色扮演是游戏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让玩家扮演角色,从而逐渐融入角色,最后情不自禁地成为角色,这是游戏开发者常用的噱头之一。每个人都梦想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世界于儿童时代的学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都期待去体验,如果教学中能让他们参与角色的扮演,他们一定会乐在其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获取新知。
  如在教学“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挑战扮演初级装修师的角色——铺地砖,学会复制、粘贴的操作,借此突破教学重点;接着让学生挑战高级装修师的角色——旋转与翻转房间里的物品,并辅以小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区分向左旋转90°、向右旋转90°和垂直翻转、水平翻转,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 寓教于问,激发参与动机
  最迷人的游戏往往能让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它既能让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满足人们希望有所进步的深层愿望。游戏设计通常都有差异化的特征,包括不同难度等级以及不同的角色分配等,而随着经验能力的提升,难度也会呈现阶梯式增长。因此,学习生活中也需要教师给每个学段的学生设置一个合适的位置,或基于个性特征,或基于教学任务的难度系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施教之功,贵在授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地、自发地发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应该只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工具等技能性、机械性的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在“克隆飞机大战”一课中,这个游戏共有两个角色,分别是火炮和飞机,如果按照书本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那么学生可能会做出千篇一律的作品。因此,不妨让学生自主设置火炮与飞机的动作与状态,比如有的学生用火炮发射炮弹来轰炸飞机,有的学生也会用飞机发射炮弹轰击火炮,有的学生的飞机遇到火炮还能自我保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过多地强调统一与标准化就是束缚。适当放手,给学生自由时空,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感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合理设置。教师首先要摸清班级的学习情况,如好、中、差占比,并根据相应的比例设置相应的任务。比如一个班级画画水平整体比例,差占比最高,那么如果教师想让学生以“畫我的家园”作为一项任务,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分解成多个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拾级而上。如分解成三个任务,由简到难依次是画房子、画天空、画花园,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5 寓教于评,激发成就动机
  当人们受到即时的反馈和刺激时,大脑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不停地正向激励会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受体,久而久之,就让人欲罢不能,即俗称的上瘾。游戏中挑战升级的过程,几乎都会有收获的机会,如此反复,形成激励循环。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在几个月后的考试才能得到最终的反馈和激励,激励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长期的反馈延时滞后,对于学生来说积极性就受到重挫,没有游戏中即时反馈的快感。参考游戏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更多的鼓励和反馈。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多些鼓励与反馈,那么一定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多形式横向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每一个班级总有特定标准下的好学生,也有未达标的后进生,教师应该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那些好的学生固然有让人满心欢喜的诸多优点,但那些后进生一定也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支持与鼓励,如学习成绩不佳,但是上课能够积极发言,就要给予表扬;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总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也要给予他们单方面的认可,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喜悦;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对他们的成绩表示肯
  定,激发他们积极进取、不断超越。
  多维度纵向评价,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尊重差异最好的办法就是差异地衡量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这个成长可能是不再遇到问题就哭鼻子,也可能是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也可能是上课认真听讲了。可以是生活上的成长,也可以是学习中的成长,教师要用纵向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成长中的学生。在平时,一个鼓励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学中送炭,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更是锦上添花。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学生受到夸奖后就有了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从而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6 结语
  实践证明,动机是行为生成的强大内驱力,游戏设计者就是通过在动机塑造上进行深入研究,让游戏产品深入人心,使人欲罢不能。在电子游戏普及的当今时代,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发掘游戏动机的应用价值,分析游戏动机的直接或间接诱因并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像迷恋游戏一样热爱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尚俊杰,庄绍勇.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63-68.
  [2]尚俊杰,蒋宇,庄绍勇.游戏的力量:教育游戏与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2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