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向性培养,全员式育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加坡的大学教育是站在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回看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设置的,其导向性培养、全员式育人的教育模式能给我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借鉴新加坡高校教育的优势,我国高校国际生管理工作應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中外交流,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对国际学生采取趋同式培养;加强国际学生导师合作,做好全员育人;了解市场需求,采取导向性培养模式,增强国际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活动,加强国际学生校友联络和组织工作。
  [关键词]新加坡高校;国际学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3-0187-03
  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18平方公里,人口545万,自然资源匮乏,人才几乎是这个城市国家赖以发展的唯一资源。新加坡政府持续关注高等教育在保持经济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创造性、革新性均来源于高等教育,因此制定了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新加坡的大学教育是站在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回看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设置的。新加坡有六所公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新加坡管理大学(SMU)、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新加坡理工大学(SIT)和新跃社科大学(SUSS)。这些大学获得政府资助,同时也是独立自治的,须与政府签订政策协议,签署绩效合同和教育质量保证框架,政府定期进行评估监管。这让大学有较为灵活的空间可以制定教育战略、创新办学模式、追求卓越研究,并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新加坡政府宏观规划,六所公费大学在专业设置和社会分工上都有不同侧重。
  一、导向性培养,重视校企合作和国际化跨学科培养
  (一)校企开拓合作,培养应用型跨学科人才
  新加坡的高校特别注重与知名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获得大量研究项目和部分研究经费。各个高校都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及学术研究机构共同构成的高校管理委员会,其作用主要是审定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审计学校经费使用情况等,具有很高的管理权。每个院校都会聘请相关企业的高管对院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考核、学生实习与就业安排等工作进行研究和管理,很多学校将工厂实习作为必修课程,并且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学科培养进行融合。例如南洋理工大学成立跨学科学院、“大学教育蓝丝带委员会”,推出博雅英才课程,鼓励学生学习双学位课程,培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其他相关领域、商业或企业管理知识的“T型”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合作教育计划”,给予一些学科的学生“边学习边到职场实习”的体验机会,实习期可长达64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通过和企业合作,每年从企业获得研究项目,分配给在读学生进行分组研究设计,并由企业进行资助,以提高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将专业知识应用化。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设计和科技的学科是交叉学习的,学生学设计的同时也要学习编程。由于学院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前大部分学生都已找到很好的就业去处。
  (二)国家化校园建设,海外浸濡开拓视野
  新加坡每个大学都重视和世界优秀大学进行战略合作,并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组织和联盟的活动。为了突破新加坡的地域界限,教授们积极与世界各地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展开研究与教学方面的合作。同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全球性教育、研究和项目,让学生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跨文化体验。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深入了解、分析各种全球性课题。例如南洋理工大学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体验、全球暑期实习计划、国际学生交换计划等活动,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的领袖人才。各学校广纳国际教师人才,通过严格的竞聘考核体系,留住高端人才。学校国际学生数量占比较大,南洋理工大学来自83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量占本科生的15%,占研究生的53%,占博士学生的76%;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学生近9000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7%;新加坡管理大学官方网站介绍,在校本科国际学生来自28个国家,占本科生人数的10%,研究生国际学生来自44个国家,占研究生人数的61%。国际学生管理都采用趋同化,各国学生都有机会了解不同的文化。
  (三)重视校友工作,加强校友的联络和组织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校友是学校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其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高校和海外交流的重要纽带,这对于开拓招生就业渠道、拓展办学空间、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南洋理工大学拥有遍布全球145个国家的23余万名校友,并有40个本地校友会和50个海外校友会。学校校友会的行政人员,积极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与校友保持经常性联系,向他们介绍学校近况,关心校友家人安康。校友联络和信息更新工作是开展校友工作的一大考验,20多万校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需要联系2000人。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校友以及在校生的爱校、荣校情结,培养其对母校的归属感。校友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付出,提升了学校的国内外声誉。
  二、全员式育人,实施大学导师制与学生事务协同合作
  (一)南洋理工大学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的组织架构
  南洋理工大学教师(Faculty)人数共计1672人,占全校教职员工人数的24%,这些人员共分为五类,分别是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访问教授、讲师。行政人员2834人,占全校教职工人数的42%。南洋理工大学学生服务部门采取分权式的组织架构,由教务长(Provost)统管学生事务,主管(Registrar)负责规划和协调下设的各个部门,另有分管教学的副教务长为其做好学生事务管理提供支持。学生事务管理的部门涵盖学生处、招生处、就业指导处、海外教育处、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属于高校有机体的重要位置。高校有机体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因素构成,以协助每一位学生获得充分的成长与全面的发展,全员参与学生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在校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生事务部主要负责学生发展、融合和整合、住宿教育、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和学生支持等事务,在学生生活中起到维持稳定、促进发展和提供支援的作用。   (二)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导师制的实施
  南洋理工大学的导师制为,在本科入学之前,学校就给每个本科生安排一位导师,职称为助理教授以上的教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辅导,学生入学后遇到困难可以联系导师进行辅导。导师与每个学院的辅导员和事务部行政教师进行合作,全员育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学校生活。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导师制则为,每个学生一入学学校就会给他分配三名导师,三名导师都会给学生安排学术任务,针对学生的专业、心理和学业提供规划辅导。导师原则上为学生入学时在系统里申请,学校再统一调配。
  (三)学生组织百花齐放
  南洋理工大学共有120个学生组织,除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福利服务俱乐部和文化活动俱乐部外,还有学术俱乐部社团和学生宿舍自管委。每个学生组织推荐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采取少管多理、理性指导的原则。学校鼓励国际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为建设多元文化的学生群体做出贡献。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一起自愿加入社团或者学生组织,培养团队信念和素养,塑造学生自治形象,促进相互包容,共同成长。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学生的品牌活动有两个: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和GEL(Grow,Embrace and Learn)系列活动。学生领导力训练营每年举办一次,参与成员45%为国际学生,55%为本国学生,他们结成学友、参与个人和团体活动拓展,这能帮助他们形成自信、领导力和团结协作方面的素质。
  三、对我国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中外交流
  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的发展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正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学生,其不再局限于对中国本土学生的培养,而是向着更广、更高的层次发展。校企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是积极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建立起一种长效运行的机制,使得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得以持续发展。此外,校企合作缺乏定期的跟踪和反馈机制,合作方式单一,目的性不强,稳定性差。很多企业拟扩大海外市场或有员工培训需求的时候,才会主动联系高校寻求合作。国际学生培养和教育应紧密与企业发展结合,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深化合作,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推进人才订单式培养,深化改革;建立有效的校企沟通机制,做好跟踪和反馈。高校应依托现有合作资源,与本土企业、跨国企业在华分支机构开拓专业实习基地,定期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校参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开设讲座介绍所在企业的用人需求,分享管理经验,提供实习和招聘信息,与在校国际学生建立对话机制。定期派出国际学生赴合作单位实习,使学生在学期间能积累丰富的职场经验,了解职场现状并根据个人规划调整就业预期。
  (二)服务大于管理,国际学生趋同式培养
  服务意识应渗透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比如考虑到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或情绪问题,南洋理工大学非常关注和重视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服务中心顶层设立分享室,配备专职辅导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健康咨询,从管理理念上强调学生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问题从概念上弱化,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护隐私,细致入微地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工作理念正在转变,推行趋同化改革、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基本成为大家的共识。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壁垒不断被突破,在教学内容、考核标准、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不断趋同,国际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国际学生群体文化、风俗的差异需要教育工作者增强跨文化的服务意识和育人理念,实施多样化的管理服务模式。应理解国家间的风俗习惯差异,针对不同国度的国际学生采取管理侧重不同的方式。
  (三)加强国际学生导师合作,做好全员育人
  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来华留学工作培养、汇聚人才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建设。要以全球视野和改革创新举措积极推动来华留学工作跃上新台阶,揽四海英才服务国家建设大局。我国目前来华留学内部管理头绪众多,管理方式欠灵活,规章制度不健全。学校应以来华国际学生管理部门牵头,聚各部门和学院之力加强全员育人,共同为来华留学教育做出奉献。为本科国际学生配备学业辅导和文化体验导师,帮助国际学生融入中国、深入感知中国文化。加强与研究生导师联系机制,定期通过导师了解学生的表现,加强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水平和对国际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
  (四)了解市场需求,导向性培养模式
  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展、国际人才招聘会,了解当前就业市场对来华留学人员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需求;组织各类校友活动,了解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强化或调整培养目标;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各部门针对来华国际学生和外籍人员在华就业等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配合国家来华留学人才教育导向,培养知华友华、服务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与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从语言培训到专业培养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将学生能力短板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进一步加强培养方案,帮助国际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
  (五)增强国际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
  国家一直致力于打破體制壁垒,为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通道,为国际学生毕业后在国内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新修订的《出入境管理法》专设“人才签证”类别,为海外人才为国服务开绿色通道,完善后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学校应建立专门机构、平台,做好国际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应积极采取各种举措,从入学开始,提高国际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帮助国际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辅导国际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尽早制定完善职业规划,为将来走入职场做好准备。
  (六)组织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弥补心理失落感。对低年级的留学生来说,课余活动可以帮他们尽快克服“文化休克”心理;而对高年级的留学生,业余活动能防止他们的“文化饱和”心理。可以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节日特色活动等,定期组织留学生外出参观、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我们的实际生活,逐步深入了解我们的国情和校情,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促使他们在认识上发生转化,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减轻了他们的孤独感,而且可以增加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机会,扩大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这还能帮助他们拓展朋友圈,使留学生主动适应环境,服从管理,增强他们对我国社会的正确认识。
  (七)加强国际学生校友联络和组织工作
  校友是学校珍贵的资源,是学校最为重要的“名片”。校友工作开展的好坏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的标准之一,很多学校往往把校友捐赠情况作为校友工作开展好坏的一个标准。学校国际学生管理部门应与校友会及各专业学院鼎力合作,积极加强宣传联络和交流协作,健全完善国际学生校友信息库,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校友的归属感,形成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共赢局面。依托精细化管理,包括短期语言培训的国际学生在内,每年从新生入学开始校友事务处就立刻与他们建立联系,通过赠送礼物、资助学生活动、座谈、论坛、聚会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归属感,建立强大的校友社群,为校友提供沟通交流、获取创新创业经验。毕业后向每个校友发放校友卡,为校友们提供一系列独一无二的优惠待遇和服务项目,如免费开通校友终生电邮账户、参加校友聚会和社交活动、免费下载图书馆文献资源、职业辅导服务与就业讲座、以优惠价进修继续辅导课程、毕业学生成绩单寄送服务等,以耐心体贴的服务,不断凝聚校友资源,努力实现校友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陈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