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叶明德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创新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出读写结合模式的价值和作用。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价值,借助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并为小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整合,以科学的读写方式,强化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同时提升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从语文教材入手,挖掘教材的内容,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一、 小學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将读与写进行并列培养教学,可以明显提高教育对象在阅读方面的水平,教育对象在小学阶段,阅读水平处于何种层次对其形成较为理想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倾向于从阅读训练中实现对教育对象整体学科能力的锤炼。此外,写作可以考察教育对象对学科知识的运用水平,通过合理驾驭文字、语法等知识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主张,从文学角度抒发个性化的思想,是文学更高层次素养的综合呈现。
  将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融合二者之间的差异化特征,使学科两个重要技能能够相互借鉴与转化,还可以打破读与写的固有界限,让教育客体从不同角度接近语文本身,加强读写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度。读和写本是学科中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两项重要技能,教育对象起初并不会对二者形成较为明确的意识,或者建立与学科能力发展相适应的目标,但作为一线教育人员,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读写结合的重要意义,有效利用两种能力的互相转化特点,辅助教育对象成功实现从多种途径接近学科核心的效果。
  无论是读还是写,都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形成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需在日常教学环节中不断渗透对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工作,让受教育者能够不断接受到更科学和有计划的能力训练,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训练,学生便会形成较为扎实的知识积淀,一旦需要从某一主题切入进行写作练习时,便可以运用日常积累素材开展更高水平的写作,体现出受教育者的学科核心写作能力。学生不停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和经验,可以帮助其在日后接受不同主题的写作训练时,均可以做到言之有物,切实以素材为基础进行情感与主张的表达。
  二、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从读写结合的特点和意义入手,可以强化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奠定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彻底落实和实施读写结合策略。
  (一)以读带写,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是凝聚了学科经典内容、经过科学教育规划的集成范本,因此教师完全可优先依仗教材内容开展学科阶段内容的训练,借助教材独特的价值推动受教育者开展能力训练。例如开展《草原》阅读时,文中出现了很多带有地域特色的句子和词汇,对此教师可以引导教育对象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词句进行集中抄录,并加强记忆,从而形成较为明晰的词汇储备,这样便实现了阅读层面的训练意义。此后,在受教育者可以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词句时,便可以开展相应主题的写作练习了。在开展《丝绸之路》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更为灵活和接近学生兴趣倾向的方式,带领学生介入作品,让学生成为文中不同的人物进行交流,体会情感和当时的文化,掌握合理表达的方式,在实现熟练记忆和运用词汇时,便表示写作能力初步形成。此外,古诗词重在意境的呈现和表达,教师在开展古诗词部分教学时,可通过熟读背诵方式让受教育者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切身感受,以词句为切入点快速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以更为凝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感知与写作能力。再如开展《桂林山水》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可引领学生总结和感受作者对美景的描述顺序与手法,在进行技巧训练后,便可鼓励学生尝试自行描绘一处景色,这样便实现将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教学,以阅读促进和带动写作的发展,从而形成更为扎实和成熟的写作能力。
  (二)以写带读,进行模仿练习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感知能力还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与其过分强调阅读过程,着力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中的收获,不如从另一角度进行磨炼和提升,通过写作反向促进获取阅读成果,形成理想的学科教学。写作对阅读的反向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仿照经典文章写作的方式来实现,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经典文章的部分章节进行仿写,从而更为接近作者的表达方式。如进行《雪地里的小画家》部分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以从调动学生生活经历入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描述雪后的情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出发,描述与课文相同的主题,这样学生便形成与作者相似的经验感受,从而更进一步接近文章的主旨,实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把握。再如《四季》的讲解,教师可训练教育对象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仿写,通过对关键词的替换来造句,由点到面理解整篇文章。又如《丑小鸭》一文,文章本身的内容便契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因此教师更能够通过鼓励学生仿写来揣摩作者写作的顺序和技巧,让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表达技巧,通过各种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再创作,这样不但可以全面掌握课文的结构、主旨等要素,还能依据标准的写作方式来实现自我创作,从而双向提高阅读与写作技能。
  (三)读写结合,丰富知识内容
  读与写是语文学科两个不同角度的能力训练,但其内在又存在相当程度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应明确二者的相互作用效果,通过阅读为学生实现日常素材的积累,让学生明确正确的遣词造句方式和叙事技巧,而在写作的练习中也最大限度回忆和运用日常积淀,作为不可或缺的写作素材为文章创作添砖加瓦。从当前的教育效果来看,阅读练习仅仅停留在既定的范围和内容,未实现更广泛的联系和延展,这样便拘囿了受教育者的思维和想象,无法真正自由地抒发和呈现个人主张,对生活的联系程度不高,因此也很难形成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如在开展《北京的春节》教学时,除了介绍文中的既定内容外,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关内容的延展,同时对比列出其他地域春节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域文化,实现知识和眼界的拓展。此外,教师若想实现较高水平的写作训练,可先布置学生进行一般水平的写作练习,如写日记等,教师针对学生日记写作的技巧进行指导,长期训练后便更容易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提倡课内课外双向训练机制,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督促学生仿写例文,课外尽量拓展阅读范围,多读多写,尤其注意总结和记录较有文学色彩和特征的句子、表达方式等,不但要会背诵默写,还能熟练应用,将学科经典的技巧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能力,这样便实现了读写结合的最优效果。   (四)意识培养,落实读写策略
  只有教师方面提高对读和写的重视程度,还不能真正实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受教育者在训练中对效果的实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若想完美实现教学预期,便需在教育客体中强调和提高对此方面的重视和有意练习。一方面教师需在日常侧重创造更多读写结合训练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更为自由和适宜的练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更加适宜的环境下开展阅读与写作的尝试和体验,最终实现学科能力训练的预期效果。例如教师可适当迎合教育客体的兴趣倾向,选择其普遍乐于接受的文章题材进行深入阅读,并在规范的阅读规划下表达真实的感受,形成书面的感悟文章,以阅读体验形成写作内容。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与阅读范围,还能在学生中建立较为巩固的读写结合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帮助其实现规划层次的提升,在学科训练范围内尝试无限接近核心内涵,从而进一步把握学科的精髓,最终将精髓内化为个人的素养,并体现在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诸多方面。
  (五)重视日记,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高难度的写作技巧掌握程度不高,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此阶段,教师只需通过较为日常的方式开展阅读与写作训练,便可以形成较好的能力积淀。日记是较为简单的写作体裁,主要记录日常发生的点滴琐事,或者学生印象深刻的片段,因此日记的写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写作内容是较为容易选择的。其次学生可以通过一般内容的记叙,运用到所学的叙事技巧和词汇,鼓励学生在简单的形式下,施展更多学科的核心技能。日记不但可以记錄生活片段,还是学生心理小世界的真实浓缩。学生通过总结所见所感,形成文字描述,更为真切地反应内心想法,是学生写作训练较为实用的方式。如在《黄山奇松》教学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文中描述景象较为经典的例句和手法,之后可布置给学生写作任务,可运用文中的句式和描述手法,写出另一处景象。学生在之前的阅读和总结中,已经大致把握了描述的技巧和方式,在进行后续个性化写作时,便能够有据可依,在既定词汇和描述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融入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完成写作训练。
  三、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目标,要将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发展作为根本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激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学习意识,进而能够主动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小学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爱兰.读为写之本写为读之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4(30):31.
  [2]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93-94.
  [3]卞婷婷.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J].群文天地,2012(20):169.
  [4]徐玉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读写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105.
  作者简介:
  叶明德,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同安区田洋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0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