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梦雪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贫困生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贫困生资助相关工作,凭借经济资助这一显著体系,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情况。但是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在能力、精神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资助育人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366-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逐渐推进的背景下,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生存在的经济困难,并且在资助贫困方面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1]。但是,现阶段贫困生的贫困除了经济困难之外,还存在因经济困难诱发的个人能力、心理调适以及环境适应上的困难。资助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育人,所以在对贫困生资助期间,除了要对其进行经济资助,还要积极发挥资助具有的育人功能,从精神上促进贫困生不断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认定工程存在漏洞
  现阶段,很多高校贫困生认定模式是学生提交申请后,班级进行评议,然后学院审核,移交给省资助中心审批,在实际评定期间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生源所在地的村委和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缺乏可信度,当地居委或村委在办理证明时流于形式化,缺乏实际的调查和取证[2]。高校自主工作因为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持,导致材料审批时不够严谨,如贫困证明上的贫困生实际生活支出和家庭实际状况无法被证实。
  (二)过度重视物资补助,轻视精神扶贫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并且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成主要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在物质上进行扶贫,还要在精神上扶贫。贫困生一般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能力相对较差,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上大学之后容易滋生自卑贫困的心理。他们想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但是缺乏技能、特长,从而导致其难以进入学生会或者协会,无法在平台上锻炼自我,出现自卑的消极循环,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诚信感恩教育形式单一,停留在说教层面
  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甚至部分受资助的大学生不具有感恩意识,这也是高校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结束资助工作后,一般会选择主题班会的形式对贫困生实施诚信感恩教育,或者举办各种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总体效果不明显,而且后期影响力度不大,甚至被当成形式主义,让其发展成为迎合资助而进行的工作,长期发展下去,必然降低学生的认可度[3]。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通过联动协同确定信息真实性
  为了能够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递交的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多方联动的方式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首先,结合学生递交的经济困难证明材料找学生逐一谈话,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其次,通过舍友或者班级同学,了解申请贫困认定学生的具体消费情况;再次,通过学生后勤查看学生的大致消费状况;最后,利用电话对学生家长、所在村委会了解基本状况[4]。
  通过互联网做好学生信息管理工作,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建立有效的数据库。现阶段,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是高校独立完成,所依据的材料是学生生源地部门提供,存在较多的不足和弊端。所以,要在全国、省、市以及资助管理機构的统筹领导下建立全国贫困生数据库,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困难情况、诚信贷款和消费情况纳入数据库管理范围,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安排当地的民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针对所有考入大学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甄别,明确家庭经济情况登记。这些数据库在一定的管理权限内实现全国联网,从而提供给需要使用材料的资助管理机构。
  (二)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日常资助过程中,学校有关部门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物质资助外,还要进行精神鼓励。贫困生因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缺乏特长,容易沉默寡言,甚至过于自卑。这对于其人际交往、学习都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资助期间,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我,适应社会发展,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根源消除不劳而获的思想,让精神资助和经济资助实现融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实现根本脱贫。
  积极搭建能力发展性资助平台,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资助育人中,育人是目的,资助是方法,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积极帮助他们在学习、心理和社会交流等方面互相鼓励,建立信任。注重物质上帮困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精神扶持,促进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不同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感恩活动增强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就要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恩,针对接受贫困资助的学生,利用各种节日、平台、仪式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回馈教育主题活动。例如,通过社区联合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喜悦,并且在感恩传递中培养感恩意识[7]。
  通过挖掘各种典型案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大学生群体必然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和事迹,通过挖掘身边的典型事例,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共同进步,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事迹报告会、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在感恩氛围中,进一步激发感恩意识和奋斗意识,通过成立“励志成长”宣传栏,选拔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巡展,利用朋辈教育方式,自强不息,不断成长。
  (四)坚持“三位一体”的经济资助模式
  首先,坚持政府资助的主体地位。新的资助政策落实后,国家和省政府每年的奖助学金占学生资助总金额的60%以上,利用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无偿资助的方式,使学生的资助渠道得到拓宽和保证。其次,学校要坚持自我资助的主导地位,利用奖学金、特困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以及绿色通道等辅助形式,有偿和无偿资助相结合,发挥资助的育人导向作用。
  三、结语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作为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项任务,其方法要能够满足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成为具有内涵、发展性较强的学生工作,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华.构建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J].活力,2018,(20):135.
  [2]吴铮.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4):216-217.
  [3]周丽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44-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2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