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教学可以归纳为三重境界:一是文本境界,二是艺术境界,三是主体境界。文本境界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学生“三读”,即通读、细读与精读,艺术境界的教学行为是注重贯彻“三策”,即诱发情趣之策、丰富文化之策与创设情境之策,主体境界的教学行为是侧重于启迪学生“三悟”,即课前先悟、课中浅悟与课后深悟,三重教学境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融合。在具体实施中,既要审度文本,又要明察学情,更要顾及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境界,文本境界,艺术境界,主体境界
  纵观语文教师的教学,本人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归纳为三重境界:一是文本境界。指以文本为主要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追求文本的教育功效。二是艺术境界。把教学看作是一种艺术,融感染性与审美性为一体,关注学生的课堂态度与情绪体验。三是主体境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设计,关注的是学生的真实收获。本文就“三重境界”这个观点,以《幸福是什么》课文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 文本境界:引导“三读”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多选自于名家的经典之作,对培养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独到的作用。有些文本虽不是名家作品,但其中的趣味性与思想性,却蕴含着良好的教育功效。因此,追求文本的教育功效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初衷。
  文本阅读,顾名思义,它的教学重心在于“读”,属于文本境界的教师,其教学重心通常表现为引导学生开展通读、细读、精读这“三读”活动。下面分述之。
  通读,就是让学生阅读整篇课文。通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了解文本描述了什么事件或阐述了什么观点,为后面的深入阅读奠定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基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以《幸福是什么》课文为例。教师通常会提出如下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①本文描写了什么事件?其中涉及的人物有哪几个?各人的身份是什么?②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③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细读,指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语言表达技巧,读者从文本的内容结构、词句涵义、情感意境、写作特点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详细分析的阅读方法。其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文字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或内涵,挖掘更多的美境与亮点。对于《幸福是什么》一文的细读,教师会注重引导学生弄清楚以下五个问题:①本文的内容结构可分为哪几个部分?②哪些文句具备童话色彩?③哪些描写体现了泉水小井怎样的意境美?④本文中哪些内容属于虚写?为什么要采用虚写的手法?⑤十年后,三个牧童各从事什么职业?⑥三个牧童对幸福是怎样理解的?其共同点是什么?
  精读,即精细深入地阅读,把重点字句读透彻,把模糊之意读清楚,把潜在思想读明白,领悟作者深层次的情感,揣摩作者潜藏的思想与意图,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经过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理解。对于《幸福是什么》一文的精读,教师会注重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①读懂重点词语。如“枯枝败叶”“枝叶茂密”“清澈”“异口同声”“诧异”“勤勤恳恳”等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句来理解,不仅要弄清楚其内涵,而且还会用于造句。②读懂疑问困惑。如为什么用“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花环。”来描写姑娘的美丽?为什么姑娘要为三个牧童的健康祝福?为什么姑娘称自己为智慧的女儿?③读懂关键词。如果学生能找出“劳动”与“幸福”二词来概括文本主题,这何以不是透彻的精读?④读懂中心句。如果学生能找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一中心句,那么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就有着很好的把握。
  引导“三读”,既尊重文本又忠实文本,既简约可行又朴实有效,因此,它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做法。特级教师李镇西1998年在天津参加全国比赛中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就属于这重境界。
  二、 艺术境界:贯彻“三策”
  教学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要迎合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本、学生、教师这三个教学因素而言,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學方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这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智慧,教学艺术就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智慧巧妙融合的统称。所谓艺术境界,就是以教师艺术性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如果说“文本境界”是侧重于学生的学,那么“艺术境界”则是侧重于教师的教。
  具有艺术境界的教师,他会依据文本,就文本内容的解读、学生学习心理诱发、课堂文化的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艺术化的教学处理,通常会贯彻如下三个教学策略。
  (一)诱发情趣之策
  学习情趣,指对学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拥有满意或快乐的情绪体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学习情趣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作用。如《幸福是什么》的课题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引发学生激情的课题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幸福在哪里》歌曲,“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的歌词足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幸福源于劳动”的内涵,而哪优美动听的旋律又能感染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并获得美的体验,积极快乐的学习心理则由此而生。也可以设计教师朗诵有关“幸福”的诗词或散文作为导入,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二)丰富文化之策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这就是语文教学应构建丰富课堂文化的依据。如《幸福是什么》一文,它所揭示的主题思想是“幸福靠劳动来创造”,但它远不能表达“幸福”内涵。对此,教学中就可以引入不同时代对幸福的不同描述来促使学生理解。如果引入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诗文: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么学生就能领悟“幸福源于艰辛的成功”,如果引入当代诗人毛泽东《咏梅》诗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诗句,那么学生就能理解“幸福来自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既体现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教育影响。   (三)创设情境之策
  夯实语言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除了上面所说的引导学生开展“三读”活动外,教师还会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来促使学生的学。如“课本剧表演”,它能促使学生揣摩文本语境与语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中还可以把智慧姑娘改为智慧老人,同时改变三个牧童青年时期的身份,让孩子们改写课文。这样通过在特定情境下的读、说、写实践,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素养。
  艺术境界的核心是教学的艺术性,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特级教师王松舟的“诗意课堂”就是艺术境界的典范。
  三、 主体境界:启迪“三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就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而言,学生的学必须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虽然教学到位,但学生的实际解读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谓主体境界,就是指教学活动与过程,既要顺应学情,更要顾及学生的发展。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促使学生由无知或错知到浅知,由浅知再到深知,这种认识发展过程,实质是学习中“悟”的过程。
  具备主体境界意识的教师,他胸中装有学生,既会关注学生的现状,更会关注学生的发展,具体的教学主导思想是启迪“三悟”。何谓“三悟”,这里指“课前先悟”“课中浅悟”与“课后深悟”。
  由于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任何新事物几乎都会以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来认知,这种认知就是“课前先悟”。虽然“课前先悟”不可靠,但对于教学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不能忽视。如“幸福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大话题,学生虽不能说清楚或说准确,但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不论涉及的是物质享受、父母疼爱、比赛获奖、游玩娱乐等,这都属于对幸福的理解。当然,其中难免有低级或庸俗的人生价值观,但这正是课程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启迪“课中浅悟”,就是通过前面所说的“三读”教学,初步讓学生理解“幸福靠劳动创造,幸福是为他人谋利益”的内涵。诚然,学生仅通过“三读”文本是不能真正地领悟其内涵,尤其是受父母呵护的小学生,他们没有切身体验。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给予是快乐的》与《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使学生通过领悟“给予即快乐”进而理解本文的主题。
  “课后深悟”,就是指学生学完本课后能深刻地理解“幸福”的内涵。幸福是指人获得满足而产生的喜悦的心理情绪,简单地说,幸福就是满足和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幸福感的层次也有所不同,这就是《幸福是什么》一文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为促使学生认识这种内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文句:
  患有绝症的人认为健康是最大的幸福,
  贫困山区的孩子觉得能上学就是一种幸福,
  我错过的不是你的爱,而是我一生的幸福,
  你对目前拥有的一切都不满足,即使你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
  通过上面内容的阅读思考,学生就能领悟幸福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其层次与人们所处的环境、经历、心态、思想道德等诸多因数有关。另外,通过各种幸福观的比较,学生的幸福观也自然会有所修正,层次也自然会有所提升。这就是“课后深悟”教学落点。
  启迪“三悟”,实质是通过扩展性的阅读来使学生深刻地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既尊重文本但又超越文本,它关注的是学生的自觉与自省。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就属于主体境界风格。
  上面的三重教学境界仅是从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来划分的,实际上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融合。在具体实施中,既要审度文本,又要明察学情,更要顾及教学目标,至于侧重哪重境界,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赵景瑞.我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周宇蓿,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莘口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0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