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三重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发现美,也创造美。而美有很多种,并且有三重境界,每重境界展现的是不同的格局、品位、内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最直接的体现是形体的光鲜亮丽,此为美的第一重境界。每个人,不管年龄、性别、地位有何差异,必然经历这一重境界。它为人们最基础的审美观打下基础。但若只停留在这一境界,问题也随之产生:人的视野与胸怀会在对外表的疯狂追求下急剧萎缩,非但无法在精神上获得提升,反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兽性看齐,最终积重难返。环顾当下,整容风、追星风盛行不衰,就颇有些“向兽性看齐”的意味。
于是美的第二重境界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将内在的涵养与深度作为美的评判标准,代替流于肤浅的外表评判。此重境界的发掘,不仅标志着内在美的胜利,同样预示着人们对美的思考与探索迈向了新台阶。王国维评花间词时,道温庭筠之词是“画屏金鹧鸪”,韦庄之词似“弦上黄莺语”,冯延巳之词为“和泪试严妆”,反映的正是审美的侧重点从华贵的外表向素雅的内心转变的过程。正因有了这重境界,美才不显得空洞与浮泛,才更加展现出自己的张力与温度,且让人们品味到实实在在的美。
但物极必反,如果过分苛求深度,同样会导致另一种浮泛,即为审美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创造了美学上的“九品中正制”———只有地位與文化层次足够高,才能登上所谓“大雅之堂”,才具有欣赏美的资格。然而真正的美应是雅俗共赏,而不是曲高和寡,只能闻得空谷足音。另一方面,对深度的刻意追求,又会导致言辞与思想上的虚伪,减弱美的真实性。
正因如此,以上两重境界最后都应回归第三重境界,那就是自然境界———追求自然流露、浑然天成的美。陶诗语言平和,不事工巧,却被后世传诵,经久不衰,其缘由即在语言的朴实性与真实性;元杂剧多口语,却受到大众的欢迎,除却语言通俗易懂,更重要的还是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挚。这是美的最高境界,其反映的,是人身上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面,也是人类思想最具光彩的一面。
此即美的三重境界。而对第三重境界的追求是无数人的目标。怀一颗平常心,以积极平和的态度对待生活、感悟生活,是迈向这一境界的上策。当为伊消得人憔悴时,请不要灰心,也许美的最高境界正在生活的寻常处等着你。
佳作点评
文章有几大亮点:
一、结构完整,过渡自然。“于是美的第二重境界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等将美的三重境界有机联系,使文章各层次自然过渡。
二、逻辑严谨。“但物极必反,如果过分苛求深度,同样会导致另一种浮泛”等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思维和辩证思考。
三、内容丰富。王国维、九品中正制、元杂剧等事例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鑫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