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非遗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如何在加强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发挥非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值得思考和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为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传承实践成果。在多年保护工作中,按照项目不同属性梳理形成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十大类别。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属性,有针对性地发挥其作用。有些非遗项目应按下“暂停键”,有些非遗项目则需要因势利导开启“快进”模式。
   应当暂停人流聚集性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展演等活动。此类项目主要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的集聚性活动和展示展演等环节。但暂停不意味停滞,也不代表某些项目的绝对停止。昆曲、京剧等传统演艺类项目可以改变原有的剧院演出形式,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直播。
   传承人单独进行的项目传承活动可以进入“快进模式”。在我国,中国书法、篆刻、曲艺类相关项目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此类项目属于个人研习创作类,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抗疫期间,传承人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非遗项目的传承示范,进一步强化了保护研究,提升了项目保护水平。
   相关非遗单位和个人也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抗击疫情中。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积极开展与防疫抗疫相关主题的创作,其中涉及国画、书法、篆刻等多种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传播,老少咸宜。
   传统中医药文化及其相关项目体现治病救人的宗旨,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中国实践,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在百姓日常预防方面,除了推荐预防方疗之外,专家还建议室内熏药、艾灸、食疗、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方法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鉴于中医药的防治作用,结合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传统中医药相关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启动“快进”模式,积极研发用于治疗和防疫工作中的相关中成药品。
   同时,还应运用更加科学的理念,适当加强非遗保护与培训工作的力度;深入分析非遗保护工作的方式方法,加速相关理论研究的步伐;因地制宜地加强非遗培训和传承人才梯隊建设,借助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授课、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与教育展示等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2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