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当中,各学科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有效措施,以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践
一、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停留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给予了同样的关注,这也是当下社会实现由“注重专才”向“注重全才”转变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自身固有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加大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二、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介绍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接受历史与社会课程方面的知识,从而促使了学生人生观念、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得到了系统的形成,是历史与社会科目本质特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要素,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
(一) 空间感知。空间感知是以人地观念为导向对不同生存空间和地域的认识过程的总称。其主要包括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两个方面。区域认知指的是针对特定区域的位置、差异等进行详细地阐述与说明,并对区域的归纳和概括。人地观念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意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所持的态度、理解和判断。
(二) 历史意识。历史意识主要是指对人类发展历史的一种自主反映,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评判和认同感等都属于历史意识的范畴。具体来讲,历史理解指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表达自身的理解与分析;历史评判主要是针对历史事件以事实为出发点做出的评价与判断;历史认同简而言之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国家文化等表现出的认同感。
(三) 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即针对当下社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进行深入认识。从知识内容层面来讲,主要包括古今综合,即历史与当代的综合;中外综合,即中外在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综合;时空综合,即历史与地理的综合三大点内容。
(四)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相关史实资料、运用历史思维等措施得到相应信息,从而对地理事物、历史和社会现象等能够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揭示,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图表运用、史料实证和社会活动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
三、 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热情。想要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就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具体来讲,教师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索与分析,促使学生学科思维的提升。例如在进行“秦始皇开设大一统基业”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文字、图片和相关影像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提高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秦始皇统一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能描述出统一的过程吗?你对秦始皇统一有何评价呢?”等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的进行本章节内容的探索。在保证学生对本节内容有初步掌握后,要鼓励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而且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其具有的历史意识也正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二) 教学坚持学生思维的调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新课改逐渐深化的背景下,需要学生能够从多维度、多视野对学习到的历史与社会知识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其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调动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述“中华民族的探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内容的通读,并将学生进行分组,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小组学生讨论文中人物所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并对其进行简要概述。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通过对其中尧、舜、大禹治水等学习可以对我们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如在学习“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新中国成立时能够反映我国当时状况的图片和目前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图片,学生通过古今对比,使其清晰认识到我们国家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力,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而具有的自豪感与对国家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上述逐渐深入与反思的过程中,其思维得到了有效地锻炼与激发,同时,通过“古”与“今”的综合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學科核心素养。
(三) 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体验。社会实践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其资料实证、社会活动等技能,因此,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有效性较强的一种方法。而历史与社会科目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联系广泛性特点,因此,教师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参考,不定期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内容讲述向课外活动进行延伸,将课堂内容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学习“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内容将废旧材料进行搜集,并组织垃圾分类活动。在实践活动进行时,教师还可以将资源问题、垃圾分类的一些相关知识融入到活动当中。学生通过参与此实践活动,不仅使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得到了巩固,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当下资源问题的重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生认知范围内得到了深化,学生受益匪浅。同时,学生的社会实践素养和空间感知素养也可以从中得到培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仅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但是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深入剖析,以此为指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坚持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其深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培育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艳.学生空间感知素养的培育探究——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教育参考,2017(2):95-99.
[2]吕伟新.史料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究[J].学园,2017(17):89.
作者简介:
何万,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文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