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控技术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机械专业进行定位,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设置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并建议把培养学生与培养教师相结合,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术应用能力及自主创新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216-02
中国机械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国家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硬件方面已经有了迅猛发展。但是,企业中经营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乏,顶尖的创新人才极为有限,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机械加工企业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开发周期较长,因此,未来机械加工行业对高技术应用能力及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行业发展的一大保障,也是高校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与特色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及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尚不能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需求。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介绍:“制造业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二是人才培养和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我院实际及学生层次,把我院的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在应用研究型,这是结合学院实际办学方式,把培养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研究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先进制造中的数控特色,与现代机械制造业的新发展、新趋势紧密结合。技术应用能力人才是基础,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是发展动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从满足机械工程要求并结合机械学科研究出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首先应从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服务面向,突出专业特色。因此,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与机械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机械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甚至跨行业的工作岗位,突出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除了明确本专业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外,更要体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构建“知识+素质+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知识+素质+能力”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下,本研究确立了“基于数控技术”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既确保了本专业的专业主线,又能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基于数控技术”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在基础课设置方面既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又要强调专业知识结构。
(一)基础课设置
基础课主要包含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除了原有的政治、体育、外语等提高思想、体质和交流等素质的公共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体现学院特色、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课程,如《航空概论》、《航空模型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全面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等。
为了培养高素质研究型及管理型人才,项目组认为应该对课程进行一些调整或加入一些课程。例如,《管理学》可以具体化一些,如《工业生產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以突出机械制造业的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既要注重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课,又要根据专业需求与特色设置专业基础课。所以,在原有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原理》、《AUTOCAD》、《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C语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计算机文化基础》等的基础上,应该加入一些体现专业特色与数控特色的课程,如《制造工程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或者《机械系统微机控制》等。
(二)专业课设置
在专业课设置上,除了体现拓宽专业口径,确保学生有厚实的基础理论,构筑宽厚、宽广、扎实的专业平台外,还要根据我院传统优势、师资条件及学生的实际层次设置课程,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而且应掌握与机械学科紧密结合的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在专业类课程设置方面,应努力使学生在比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学科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的若干专业知识有所涉及。因此,专业课分成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两大部分。专业必修课主要指本专业人才必须掌握扎实的知识,是本专业最基本的要求;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宽本专业知识,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跨专业、跨领域学习研究与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实践课设置
实践是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与育人环节。所以,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求学生亲自体验实际工程,亲自设计和操作各类工程试验,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原有课程体系中,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学生创业基础、认识实习、机械综合性设计与制作、生产实习、制造装备设计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本项目组认为,《机械综合性设计与制作》可以改名为《制造工程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在分析机械系统(如机床主传动系统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针对系统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进行组件的设计、制造、测量及装配等,以锻炼学生分析、设计、制造、测量及装配等方面的能力。并在制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使用数控进行加工,以促进数控技术、CAD/CAM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三、本课程体系能够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多方协商机制
本项目研究与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基于本项目组教师在实习、实践及对一些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并结合我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否实施还需要建立多方协商机制。该课程体系不是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删一两门课,而是涉及较多数量的课程和教学时间的调整,所以应该经过专业教研室教师、院督导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的探讨与协商,教务处及教学院长等审批,最后形成理想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本专业教学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课程体系主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专业及学院特色设置的,充分体现先进制造理念与数控技术在先进制造业中的重要程度,以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目标的要求与优化的课程体系,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共同实现。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质量。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以及科学研究与创新创造能力,所以加强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
四、总结
通过对我院机械专业进行定位,确立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工程教育理论,根据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建立新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以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作为育人条件,并把培养学生与培养教师相结合,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术应用能力及自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静文.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EB/OL].教育部,央广网,2017.2.14
[2]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专业[Z].本科培养方案.
[3]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Z].2017本科培养方案.
[4]张福润,杨叔子.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本科专业规范,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J].中国教育,2005,(4).
[5]刘伟民,李耀刚,郑爱云.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4,(13):133-134.
[6]侯林.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R].20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