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入课堂实验教学方法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娟 杨小燕

  摘要:得益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教师在经济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实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理论所阐述的经济决策、亲自验证某个理论。将原来学生的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实验经济学视角出发,对经济学课程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及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探索,对未来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经济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202-02
  一、引言
  按传统学科分类,经济类课程属社会科学范畴,不具有可重复实验的属性。因其无法借助于“可控的条件”使得“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即便是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早期也认为经济学者“一般只能限于以观察为主”。
  在这种基调下,传统经济课程教学主要借助精巧的数学模型,配以无懈可击的逻辑描述和精准的文字表达,构成了现有主流经济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现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随着实验经济学學科分支的兴起,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经济学实验的起源、发展与应用
  (一)经济学实验的起源
  目前公认的第一个经济学实验是在课堂上进行的。194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张伯伦(Chamberlin,1948)在大学课堂上以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首次市场实验。他认为经济学实验方法目的就是剔除无关的干扰变量、观察被试在特定(可控)环境下的真实行为,且实验过程可重复。实验方法和传统问卷调查、数据仿真模拟等研究方法有着本质不同,其观察并探寻在一定经济激励下参与者的决策活动,也就是说被试获得的报酬与其在实验中的决策、其他人的决策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实验方法的出现,使得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到了突破。
  (二)经济学实验的发展
  20世纪60至80年代是实验室实验的发展阶段,国际科学基金会对经济学实验提供了稳定支持,推动了经济学实验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实验开始推广至政治、公共选择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是实验室实验的成熟阶段,美国经济学学术杂志上实验经济学分类文章发表数目开始激增,大学和研究院开始建设标准化的“经济学实验室”。21世纪初至今是现场(实地)实验的发展阶段,脱离了实验室环境,现场实验中的参与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项实验研究。现场实验在真实经济社会环境下进行受控实验,以识别因果关系和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最终目的,填补了实验室实验和使用自然生成数据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的中间地段。
  (三)经济学实验的应用
  个体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判断及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选择行为。主要有“阿莱悖论”实验、偏好逆转实验、前景理论实验等。市场实验是经济学实验的起点,也是比较活跃的研究分支。从市场均衡开始,主要有对于产业组织的实验研究,如竞争、串谋和市场效率等问题,后来也逐渐转向了垄断、市场准入、价格形成机制和拍卖机制等市场机制和政策的研究。交互博弈实验方法能够用于检验博弈参与者的真实行为,对博弈理论的预测能力和适用范围进行评价和界定,也可以将博弈规则进行转变,通过观测实验参与者的行为来检验博弈理论均衡预期的正确性。公共政策实验应用最著名的例子是政策评价。入学志愿到底应该是顺序还是平行志愿,车牌分配应该是随机摇号还是拍卖,公共品到底应该适合政府提供还是个人集资,都可以利用经济学实验来进行政策结果的比较、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比较。
  三、市场实验在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以市场实验为例
  在讲授完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之后,即可以引入市场实验来辅助学生形象地感受保留成本和保留价格、市场均衡价格及交易量的形成过程,当市场环境变化时,均衡价格及交易量会如何变化。在大型课堂中,实验设置一般采用简单的2*2设置。对于授课对象少于40人的中小型课堂,单个实验的课堂参与度较高,可以采用较为复杂的设置,且配以电脑进行计算收益和市场供求曲线的绘制。实验中,一般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且价格认知度较高的具体商品作为实验的目标商品,采取自愿加随机的方式选择最终参与的被试学生,自愿原则和实验室实验保持一致。课堂实验与实验室实验不同之处在于环境,决策者很难独自决策,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但实验关心的是整个市场均衡,虽受限于样本,均衡结果可能有所波动,但仍可以说明市场均衡存在或偏离的意义。供给者无法将价格降到自己的成本水平以下,需求者无法将价格提高到高于自己的保留价格水平以上。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前提假设,只要有利可图,双方就应该成交。在实际课堂实验的大多数情况下,最后的成交量少于理论预计。高价值需求者和低成本供给者基本都能够在略高于均衡价格的位置成交,低价值的需求者为了保证自己获得的收益达到一定水平,未必愿意和低水平的供给者最后成交,导致实验中的均衡价格略高于理论预测值,但均衡数量一般小于理论预测值。
  四、经济学实验在课堂中的结果与反馈
  (一)定量分析
  鉴于实验目的的不同,课堂实验控制力略差,收集数据无法用作科研用途,只可与既有结果进行对比,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所需文件,包括实验说明、参与者表格、实验助手表格等。参与者较多的实验,或涉及多轮重复的实验,都需要有实验助手的协助。纸笔实验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实验数据在传递过程中不准确等问题,需要事先更精细地准备。纸笔实验的实验结果不方便立即统计,实验结果往往不能当场呈现,一方面会大大降低学生获得收益的积极性和快感,另一方面也会引导愿意自主学习的学生进行思考和进一步阅读。
  (二)课后访谈
  在实验实施的课后访谈中,大部分同学对于经济学实验形式感到新奇且有兴趣。经济数据的收集一直是难点,通过实验可以收集部分行为决策数据用以分析。目前的课堂实验主要以纸笔进行,尚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参与需求,也很难进行更复杂的重复实验。如何随机抽取自主报名的实验参与者便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学生是否专注、认真听懂实验指示,对其表现有直接影响。实验中真实激励是结果可靠的基本保证,部分教师担心直接给钱的方式会“收买学生”。部分学生反馈不好意思接受老师的现金,当然也有学生嫌激励太少从而想在实验中“捣乱”,挑战实验均衡结果,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如果将实验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那么实验的初始设置是否机会公平,实验被试的产生都将成为学生关注的问题。就目前来说,课堂收益给付仍旧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参与学生发放文具用品、图书等形式为主。
  五、对经济学实验在教学中进一步应用的思考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解决思路。实验标准化:通过讲义和教材编写,实现实验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统一任课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操作熟练程度。普及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消除各种误解,建立更加适合学生的多种激励方式。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手段:采购或开发基于手机APP的相关教学实验软件,学生在客户端进行决策,后台自动统计结果计算报酬。
  从经济学课程中应用课堂实验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实验与讨论的积极性、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以及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均比未实施课堂实验课程时有所提高。除学习成绩外,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是否有增进、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是否深入等也有待数据检验。实验设计应与教学深度相匹配,入门经济学实验主要以理论验证和体验为主,专业课如博弈论、经济政策等,就需要实验设计更为精密,如果让学生在实验前已经洞悉意图,课堂实验就会失败。总而言之,这种新型实验教学法,表面上已经产生积极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V(4):70-76.
  [2]周业安,王一子.致力于推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周业安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17,(6):178-184.
  [3]王国成.行为大数据与计算实验——探索经济研究新方法[J].天津社会科学,2016,(3):86-92.
  [4]陆方文.随机实地实验:方法、趋势和展望[J].经济评论,2017,(4):149-1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