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STEAM的高职3D打印课程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程美

  摘 要:3D打印是创客和创客教育不可缺少的“利器”,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采购了3D打印设备,但是由于课程开发不成熟,效率并不高。文章提出了基于STEAM理念开发3D打印课程,构建3D打印创新教育培养的“4C”能力模型,认为STEAM融入3D打印教学具有创新、整合和实践三大价值取向,并开展了3D打印课程开发模式研究,开发了《3D打印创意与设计》课程,令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跨界知识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丰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STEAM;3D打印;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1;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8-0042-03
  一、引言
   3D打印(Three-Dimension Printing,3DP)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1],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通过逐层叠加将三维模型转化为实物,从食品打印到生物打印,再到工业打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是创客教育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学生用三维软件设计出3D模型,然后再3D打印出来,能有效提高学生跨界整合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2]。虽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采购了3D打印设备,但是3D打印课程的开发未成体系,整合目标研究、整合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创新等都存在不足。本文提出将STEAM理念融入3D打印教学,创新3D打印课程开发。
  二、3D打印创新教育目标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到2030年机器人将取代全球8亿工作岗位[3]。然而,人工智能难以模拟思维、意识、情感、判断、交流、跨界推理、创新创造、艺术审美等能力。因此,教育亟需由简单的知识传递向多元化能力培养发展。
   本文通过组建专家团队,运用德尔菲法开展高职3D打印教育目标研究,认为3D打印教育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创造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并构建了3D打印教育“4C”能力模型,即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Collaboration(协作能力)、Creativity(创新创造能力)。
   1.批判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通过有效的推理与思考,运用系统化的思维,作出判断和决定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主要采用分析、讨论、对比、描述、评估、解释和问题解决等方法培养提升。
   2.沟通
   沟通能力是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有效利用口头、书面等形式,使用各种手段、多种媒体、通信技术等清晰地传递思想、表达观点以及有效倾听对方深层意图,通常采用倾听、阅读、说、写等策略提升有效沟通。
   3.协作
   协作是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需要共享知识,促进高阶认知,形成创新知识的能力。在协作过程中,应尊重差异,作出必要妥协,承担相应责任。促进协作能力提升的策略通常有头脑风暴、任务驱动、委派责任和团队建设等。
   4.創造
   创新创造能力是深度思考产生创意点子,形成创新方案勇于尝试的能力。促进创新创造能力发展主要有头脑风暴、设计、想象、即兴创作、提问和解决问题等方法。
  三、STEAM融入3D打印教学的价值取向
   Eisner认为教育价值分为技术取向、认知过程取向、学术理性取向、社会重建取向、个人适应取向和社会适应取向,为教育分析与体系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4]。本文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对STEAM理念融入3D打印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认为,科学(Science)、数学(Mathematics)具有学术理性取向,技术(Technology)具有技术取向,艺术(Art)具有人文取向,工程(Engineering)具有认知过程取向,基于此综合分析认为主要具有创新、整合和实践三大价值取向。同时,研究还认为以往的3D打印技术教学,主要通过强调掌握结构和原理、能够操作训练,是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融入STEAM理念能够解决“为了什么”的问题。
   1.创新价值取向
   传统教学中,知识分块和封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够,难以解决复杂问题。STEAM融合跨界知识,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通各领域知识和技能联结的脉络,帮助学生提升直觉、识别、想象与创造等能力,不断进行功能性反思,从而提升分析思维、审辨式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整合价值取向
   “整合”和“制作”是STEM的重要哲学观点。“整合”是将五个领域关联融合,“制作”是将“行动”贯穿全过程。在内容上,STEAM通过实践项目,将碎片化知识与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突出综合运用。在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驱动、问题导向、自主探究等方式开展,融合多种方法围绕具体项目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确“做什么”“用什么”“怎么做”“达到何种效果”,进一步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3.实践价值取向
   STEAM强调技术运用的社会动机,强调经验与知识源于探究活动,将“冰冷”的科技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技术“有温度”,因而将他们在课内外所学会的知识与真实世界相联系。
  四、基于STEAM的《3D打印创意与设计》课程设计
   STEAM强调跨界解决真实问题,关注培养综合素质。3D打印教学强调“做中学”,关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高职3D打印教学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融入STEAM,加强跨界整合。图1为高职3D打印教学关联图,即以STEAM为支持、以3D打印教学为手段,突出跨界知识的运用,实现4C能力的提升,解决当前高职3D打印课程设计基础不足和融合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课程设计框架和开发流程,并开展了《3D打印创意与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1.课程设计框架与流程
   (1)课程设计框架
   本研究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高职3D打印课程设计框架,一是以跨界知识为基础,选取真实生活问题设计学习主题,突出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小组学习,突出协作能力培养;三是构建灵活多样的开放式学习空间,在连续不断的观察、研究、协作、分享等过程中提升创造能力;四是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作品展示、成果分享等多元化途径评价成果产出,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2)课程开发流程
   研究认为,融入STEAM的3D打印课程开发,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开发方法,对传统3D打印技术课程的重构,如图3所示。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解决真实问题构建主题式结构,以跨界知识为内容,以实践探究与小组协作的课程活动贯穿始终,最终对开发的课程进行动态评价,实现“4C”能力目标。
  2.《3D打印创意与设计》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以典型产品的快速开发为项目载体,开展逆向设计和3D打印的项目训练,让学生掌握逆向工程技术体系,具备工具应用、数据处理、模型重建和原型重构的技术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基于STEAM教育理念,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逆向工程技术、数据测量、3D打印等技术原理以及三坐标测量仪、3D打印机等设备构成和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能对逆向工程形成自我认知,使用设备采集三维数据,运用软件重构模型,用3D打印机制作原型件。
   素质目标:有正确的工程价值取向,品位不低俗,具有环保节能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创新创造的意识以及团队协同、主动探究的意识。
   (2)课程结构与学习内容
   本课程以创新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设计了表1所示的四个学习项目。四个项目相对独立,学习和任务工作流程是一致的,随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逐渐增多,任务难度也逐渐增大。
  (3)学习活动
   为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本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了图4所示在线开放课,按照图5所示的“学—练—解—做—评—创”流程开展教学。
  學微课:学生登录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微课,并进行在线测试,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要点。
   练软件:学生根据提供的点云数据、示范教学视频,开展Geomagic Studio软件学习,创建模型,完成后将模型截图上传共享。
   解疑惑:分析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发现和预计学生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上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为学生解决问题。
   做任务:“清除”问题后,小组设计合理流程,分步实施,完成任务训练。
   评效果:学生展示作品、分享经验,开展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评价。
   创新品: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自主获取信息,深入学习,追求精益求精,用点云数据创建新模型、打印新产品,提升技能和创新能力。这个阶段,实训室为“半开放”,即学生在课外的指定时间打印自己的新作品,并将相关资料和经验通过学习平台分享。
  五、结论
   基于STEAM理念开发的《3D打印创意与设计》课程,开展了3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自己组队学习,通过组内设计、动手制作、组内沟通等方式来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制作出自己认为好看且有用的作品。学生在“做”中主动完成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跨界知识的习得和内化,思维得以拓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明显。
  参考文献:
  [1]蒋建科,李秋荣,杭慧喆.3D打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标志[J].新湘评论,2013(6):57-58.
  [2]邱望洁,李昊阳.3D打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发展前景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5):11-14.
  [3]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EB/OL].https://new.qq.com/omn/20181218/20181218A06 TJB.html.
  [4]李义茹,彭援援.STEAM课程的发展历程、价值取向与本土化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9):115-120.
   (编辑:李晓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