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萌 林蔚 徐梦洁

  [摘要]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华南农业大学若干学科专业2016~2018级硕士研究生开展了“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面临着多种学术失范问题,开展的学术规范教育应各有侧重。2.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性别、年级是学术规范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重点关注学科差异带来的影响。由此,课题组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根据学生所处培养阶段,设置相适应的学术规范教育环节,将学术规范的相关内容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教育中。其次,学科之间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制订多样化的措施,以期实现鼓励机制和惩罚措施并重,促进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水平综合提升。最后,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术规范;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171-05
  学术规范作为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即是学术共同体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也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技术、内容和道德三个方面。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来源地,研究生被视为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价值取向与选择,不仅关系到高校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然而,在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因为自身学术规范意识淡薄而导致的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仍有发生,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缺位、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压力过大以及社会不良风气渗入等,严重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为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采取系列措施,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国内各高校也相继修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来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华南农业大学一直重视并致力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工作。开展“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客观了解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不仅能为建构系统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提供参考,推动研究生学术失范状况的改善,同时也为我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中心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一、问卷调查概述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本调查采用问卷形式,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研究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层次类别等。第二、三、四部分为问卷的主体部分,问题主要围绕哈特(Hutter)和海宁克(Hennink)提出的研究周期理念设置,即调查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成果整理等三个阶段中的研究途径、学术规范的理解和践行、学术失范的原因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调查问卷通过上海循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经两周后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195份。调查对象中,男生103人,占52.82%;女生92人,占47.18%。其中,全日制学历硕士90人,占46.15%;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105人,占53.85%;硕士一、二、三年级分别占比55.89%、25.14%、18.97%。其中,学科门类涉及工(61.02%)、理(9.24%)、农(20.00%)、文(9.74%)四个大类,共21个专业(或研究方向)。
  (三)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问卷中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10个测度项(见表1)的α信度系数为0.788,通过信度检验。效度分析的方法是因子分析,測度项的KMO系数为0.732,巴特利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表明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表明有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成分矩阵(见表1)。
  表1中公因子2在“对学科范式的了解程度”和“对学科范式施加于研究途径影响的了解程度”等测度项,公因子3在“基本概念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理论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等测度项上具有较大载荷(>0.75),可视为研究设计阶段公因子。公因子1在“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原理的了解程度”“所运用方法对数据要求的了解程度”“对数据预处理要求的了解程度”和“对如何判读或者诠释结果的了解程度”等测度项上具有较大载荷(>0.75),可视为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的公因子。公因子4在“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的了解程度”和“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的了解程度”等测度项上具有较大载荷(>0.75),可视为研究成果整理阶段的公因子。这4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累计达到80.97%,所包含的测度项与问卷设计的结构基本一致,通过结构效度检验。
  在问卷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频数分析和交叉列联表分析,以便了解硕士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基本看法与影响因素,从而确定学术规范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对学术规范的基本看法
  1.研究设计阶段
  13.33%的研究生不了解自己所在学科的主导范式,47.69%的研究生只是稍有了解;相应的,研究生对学科范式施加于研究途径的影响不了解、稍有了解的比重分别为17.95%和49.23%,接近七成(见表2)。从研究生对“你认为你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是否具有随机性、概化和大样本量的特点”回答来看,67.69%的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属于实证主义范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对超过六成的研究生来说,学科范式不明是研究生的知识薄弱环节之一。
  撰写综述或研究进展通常以阅读大量文本为前提。受调查研究生在过去一年中阅读文献时,最常见的做法是“阅读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初步的分类”(占51.28%);其次是“阅读文献,做笔记,同时会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或评述文献”(占46.67%);还有一些学生是“阅读文献并且拷贝原文作为笔记”(占46.15%);仅小部分研究生会在“阅读文献的同时对文献进行细致分类”(占10.25%),而“不做笔记也不进行分类”的学生也占到了15.90%。   研究生了解研究范式、文献阅读以及综述撰写等知识的途径有多种,在研究设计阶段,“他人的学术论文”和“网络(非正式出版物)”因其获取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而排名靠前,而对知识点解答可靠性较高的“老师”排名靠后(见表3)。
  2.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
  在最近一次的研究活动中,87.69%的研究生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使用了软件。但有40%-50%的被调查者对该软件是如何处理与分析数据及其方法原理的了解并不深入,对于软件对数据本身的要求、数据是否需要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要达到的标准,绝大部分的研究生都仅停留在“稍有了解”或“较为了解”的状态。由于对相关方法、原理等缺乏了解,部分研究生对于软件处理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诠释,甚至出现原则性的错误(见表4)。
  数据的可获取性往往会对研究方案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最近一次的研究为例,67.69%的研究生都遇到过“数据可获取性”方面的困难,其中90.91%的学生承认因此影响了研究过程,最突出的是影响了研究内容(占67.50%),其次是技术路线(占58.33%),然后是研究方法(占51.67%)和研究区域的选择(占37.50%)。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途径来看,研究生了解相关知识的期望途径与实际途径的排序一致,按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他人的学术论文、网络(非正式出版物)、相关书籍、自己的导师和现阶段的任课老师等(见表5)。
  3.成果整理阶段
  在过去一年里,16.41%的被调查者出现过隐匿参考文献的行为,常见的做法是:“使用他人研究成果中的论点、观点、结论,而未列明参考文献出处”(占75.00%),其次是“用他人研究成果中的调研、实验数据、图表,照搬或略加改动就用于自己的论文,而未列明参考文献出处”(占46.88%),再有就是“使用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独创概念、定义、方法、原理、公式等,而未列明参考文献出处”(占37.50%)。究其原因,隐匿参考文献者主要是出于“可以凸显自身研究的创新性”(占39.36%),其次是“嫌麻烦,不想费事”(占29.79%),还有就是“遮掩研究的不足,隐匿他人在这方面有关的正确观点”(占28.72%)。
  在过去一年里,19.49%的研究生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引用过无关的参考文献,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体现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因而列出一些无关或看似有关,实际上根本没有查阅的文献”(占55.26%)或者“彰显自己查阅了大量文献”(占44.74%)。
  为了加强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使高校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能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增强自律意识,教育部于2009年和2010年陆续颁发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和《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对学术规范和学术失范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遗憾的是,知道上述两份文件的研究生比例分别为33.33%和43.59%,均未过半,对内容的了解程度(见表6)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状态。
  (二)学术规范性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生学术规范性的影响因素,分别将性别、年级和专业这些变量与问卷中的各单项选择题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
  1.性别
  对于自身学科范式的认识以及学科范式对研究途径产生的影响,男生了解程度略高于女生。虽然借助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的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但对于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和原理的了解程度明显低于男生,对于该如何诠释分析处理结果,掌握程度也不及男生(见表7)。
  2.年级
  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高年级学生在科研活动上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调查结果来看,硕士一、二、三年级有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撰写经历的比重分别为72.5%、75.5%和81.1%。在借助软件处理与分析数据时,高年级学生对其原理的了解程度高于低年级学生,对于该如何判读或诠释结果,也更有把握(见表8)。
  3.学科
  学科背景不同所体现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尽管农科类学生在“最近一次研究活动中使用过软件分析或处理数据”的比例最高,但对于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原理的了解,以及软件所运用的方法对数据本身的要求,并没有深入学习,掌握程度并不好,表示知道“该如何判读或解释结果”的农科类学生比例更是各类中最低的(见表9)。
  三、调查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学术规范教育应各有侧重。
  在研究设计阶段,对所在学科主导范式缺乏了解是研究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对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不清楚,那么选取的研究方法论可能与研究基础的假设相背离,影响研究的整体品质,甚至产生重大谬误。其次,对已有文献的阅读与梳理是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从调查结果来看,许多学生阅读文献的方式过于简单、相对机械,这将直接影响到其在研究课题中的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整理、问题的提出以及结果的诠释。这与笔者之一的徐梦洁此前对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开展的相关调查得出的结论一致,这也说明学科范式不明与文献阅读缺乏主动性在目前研究生学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加以重视。
  在数据采集与分析阶段,研究数据获取存在困难,为了让研究得以进行,可能会出现数据篡改、剽窃的情况。半数以上的研究生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原理不清楚,这可能与数据处理软件在研究过程中的普遍使用有关,由于操作上的便捷性,即使不清楚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应用的前提假设及其对数据的要求,也可以得到处理结果。
  在研究成果整理和总结阶段,由于面临毕业论文的直接压力,部分学生出现学术规范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隱匿参考文献或引用无关的参考文献等。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于学术规范性文件或指南不了解,即对学术技术规范等内容界定不明;或是为了凸显自身研究成果的“独创性”而刻意为之,研究生急功近利、想要尽快出成果的心态也有可能导致其出现该方面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各研究阶段,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首选方式,导致其与导师及任课老师的沟通相对较少。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虽然便捷,但其可靠性相对较低。这表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职责还未完全落实,作用还未完全发挥,沟通成效性还有待提升。
  2.硕士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学科差异需重点关注
  农科类学生在撰写综述或进展报告方面的比例最高,这与我校农科优势专业的学科现状相匹配。导师团队承担一个或多个纵向课题,学生在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在撰写科技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等学术活动中使用SPSS、origin等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的频率很高。
  相比于农科类和文科类学生,理工类学生对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原理、所运用的方法对数据本身和预处理要求的了解比例更高,这与理工类专业的学科背景具有较大的关系,学生大多具备较好的数理分析能力,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比较注重数理分析的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农科类学生虽然使用数理分析软件的频率最高,但在数理分析环节可能对于数据本身的质量和信度不够重视,可能会产生学术规范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农科类学生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原理的了解程度、对所运用的方法对数据本身及预处理的要求的熟悉程度以及在该如何判读或解释结果等问题的掌握上,与文、理、工科类学生有一定差距,对学术规范问题应该更加重视。
  (二)对策
  1.将学术规范纳入核心教育体系
  学术规范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理应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除了考量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养成,还应将学术规范教育相关课程一并纳入培养方案,从研究生入学时就关注其学术规范意识的形成。另外,针对学生所处的培养阶段,通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使研究生掌握从事学科研究的基本原则、规范、理论和方法。在学生入学初期,重点关注研究范式、文献综述、学科发展动态等学术研究基本素养能力的培养,以期为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针对学科特点开展学术规范教学
  随着办学条件的提升及办学规模的扩大,目前国内高校以综合性大学居多,农、理、工、文、经、管多学科百花齐放,因此在研究生学术规范的培养过程中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要有所侧重。农科专业的学术研究周期较长,需要长期的投入,特别注重田间实验和结果分析,在指导学生使用数理分析软件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分析方法和数据检验的重视;理工类学科对于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诠释等方面要求较高,但对文献综述、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学生可能形成一种“技术唯上”的误解,忽视了内容和道德方面的学术规范。因此,在学术规范的形成路径上,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制订多样化的措施尤为重要,正向鼓励与反向约束应兼而有之,以促进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水平综合提升。
  3.突出导师在学术规范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导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渗透式教育影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观。其次,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应有机地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相结合。最后,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起监管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的主体责任,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及研究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穿插相關学术规范知识,从严要求,确保研究生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的学术态度,及时在课题研究、学术活动中识别出研究生的失德失范行为,并予以纠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5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