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语用温度 提升语用品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丁晶晶
摘 要:语言是有温度的,唯其有温度才能“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什么是有温度的语言呢?笔者认为,任何具有真情实感的表达,都在无形之中指向语用的温度。文章的温度来自什么?来自它的“情”味、“暖”味、“趣”味及“快”味等,而这些温度,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可以书写,可以创作,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予以表达。
关键词:语用;情感;语言温度
一、 慢下来,书写“情”味
有些文章,初读会觉语言简单朴素,似是娓娓道来,又似不经意的讲述。但若深究下去,细细品读,便会从中品出一番感人至深的情来。如《祖父的园子》一文,文章的字里行间没有直接说自己喜爱祖父的园子,可是却处处能够感受萧红对园子的爱。那么,这份爱到底在哪里呢?笔者就尝试了指向于“书写情、表达情”的教学设计。请看如下教学板块的呈现:
在学完第十三自然段之后,我安排了写话训练。我让学生想象园子里其他动植物的自由,并试着写下来。这里的写话练习并非刻意设计,而是水到渠成,让孩子、园子、课堂与文本融为一体,倾诉出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名学生写道:“我是豆角,我喜欢什么样子的色彩,我就长出什么样的色彩,就像是五颜六色的‘吊饰’,也没人去采摘!”另一名学生写道:“我是番茄,我愿意长成什么颜色就长成什么颜色,即使长成七色彩虹一样,也没人管!”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我是向日葵,我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就算把天捅了个窟窿,太阳公公也不会骂我的。”……他们的写话中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动植物的勃勃生机,更感受到童年的萧红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园子里是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在此基础上,回顾整篇课文,继续安排学生写话,成年以后的萧红为何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念念不忘呢?学生听后表现得不再是以前听到写话或者作文题目时那种蹶着嘴皱着眉头的样子,而是带着快乐的笑容在写。当然他们的作品也是生动自由、快乐有趣的,有一位学生写道:园子里鸟栖虫居,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令萧红陶醉!她在园子里摘黄瓜、追蜻蜓、捉蝴蝶,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这里是她童年的梦幻仙境。园子里有祖父!祖父疼她、宠她、包容她,她在这个园子里想怎样就怎样,没人束缚她。她愿意一辈子都生活在这个自由自在的园子里。每一个孩子的表达各不相同,文本意蕴越来越丰富,文本给予孩子们的生命空间越来越敞亮,孩子们也显得越来越愉悦。
通过“书写情、表达情”的板块教学,学生明白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它所表现出的自由和爱,正是萧红一生的憧憬和向往。只要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去品味,慢慢去感悟,最后流淌于笔下的文字,皆是沁入肺腑的真切文字了。
二、 细起来,凸显“暖”味
文章的冷暖、爱憎,往往流淌在一些细节中。这样的细节,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有的时候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表情,有的时候仅仅只是句不经意的话语……所谓“于细微处见真章”,越是细微的地方,往往越能打动人心;越是细微的地方,总是越具有震撼力。
如《梅花魂》一文,为了让形象和思想在丰富中深化,作者在细节的展开上费了一番心力。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去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中感人的细节描写。比如,文章多次写到了外祖父的异常行为表现。若从值钱与否上说,古玩远比墨梅图珍贵,珍惜的该是古玩才符合常理,可是,对墨梅图,“家人碰也碰不得”,而对古玩却“不甚在意”。显然,在老人的心中,墨梅图远比古玩有价值。因为,梅花是品格的象征,是老人爱国的信物,是无价之宝。此异常一也。
异常二,“我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其实只不过一件很小的事情,可外祖父的表现却是“顿时拉下脸来”,还“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还不够,训罢,老人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轻轻”“慢慢”两个叠词,传神地写出了老人的细微动作,把老人对墨梅图的珍爱心理写得十分细腻。这样,一件平常的小事与老人激烈的反应一结合,让人在觉得不可思议中感受到了梅花在老人心中的神圣地位,明白了华侨老人对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表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
有了上述两个异常,第三个异常就出现了:老人视如珍宝的墨梅图竟然送给了“我”,确实出人意料。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是啊,这幅外祖父“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今天还用“白杭绸包着”的墨梅图,外祖父怎么舍得将它赠给“我”带回祖国呢?“莺儿,你要好好保存!”一句話揭开了老人心中的秘密。原来,老人不只是让外孙女保存这幅墨梅图,更要保存好傲立风雪的坚强不屈的梅花魂,保存好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低头折节的民族魂,保存好中华民族的那种炎黄正气的中国魂。正因为受到外祖父思想的影响,作者陈慧瑛以梅花的气节激励自己前行的勇气,从而完成了外祖父对她的殷殷嘱托,也身体力行地体味了梅魂——赤子之魂——国魂的深刻内涵。
三、 反过来,表达“趣”味
一言一句总关情,文章语言之精妙,不在多,就在那么几个关键的字眼中。那些趣味盎然的文字中,藏着说不尽的奥秘,彰显着文章的温度。比如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文中这只栩栩如生的白鹅,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只是一点点有趣的寻常白鹅。
丰子恺先生既画鹅,又写鹅,足见他对鹅有多么喜爱。然而,他并没有在文中大肆渲染他的喜爱,通篇没有出现“喜爱”等直白的字眼。那么这份喜爱究竟藏于何处呢?就藏于白鹅“傲慢”“局促不安”“大模大样”“毫不相让”等等独特的表现中。纵观全文,通篇可见这样的文字。作者把原本是贬义的文字用在此处,非但没有讨人厌恶之嫌,反而平添了几分喜爱之情,达到“贬词褒用”之效,这便是“反语”的效用。
作家笔下的动物都如此富有个性,妙处在他们的语言中。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效仿,让我们笔下的动物也如此妙趣横生呢?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让学生运用这样的反语来写一写熟悉的动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譬如以下精彩习作:《狗》我家的狗,可真是个小淘气。没有拴链子的时候,总是去糟蹋别人家的菜地。还把人家的拖鞋转移到我们家里来。当别人家找上门来时,在一边装作一副无辜的样子。当外公拿起鞭子装作要打的样子,它老早逃之夭夭,影儿也没有了。《小猫欢欢》我家的欢欢,吃饭时总爱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一副官老爷的气派。有的时候,饭菜不合胃口了,还发出“喵呜喵呜”的叫声,似是抗议着我们怠慢了它。 瞧,多么富有灵性的文字!多么有趣的画面!至真,真情,至趣!读着讀着,忍俊不禁;念着念着,嘴角上扬。这便是“反语”的妙用。“糟蹋”“逃之夭夭”“挑三拣四”……这一连串的文字,如果把它们生生给拎出来,脱离了语境来审视,这些文字用在谁的身上,都是极大的贬义,都会让人心生厌恶之感,谁都不乐意。但用在这里,独独生出一种无可名状的“趣”味来!
四、 说出来,倾诉“快”味
“快”味,是一种怎么样的味道?笔者以为,应当是一份快乐的、畅快的、尽情的、肆意的味道。这样的味道,除了可以书写,也可以教会学生用辩论、述说等有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份“快”味,享受这份“快”感。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一场小型辩论会:巴迪七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你认为哪种评价更好?组织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理由。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文章整体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把握。一生答道:我觉得,“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鼓励,母亲的爱像一根火柴,它点燃了巴迪心中的一团热火,能让巴迪心中燃起写作的信心。而“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鞭策,父亲的爱像一盆冷水,让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勇往直前。
这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展现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从而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尽管评价不同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益孩子成长,进而顺理成章地得出“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情景对话测试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师:“小屋被你搞得乱七八糟,妈妈生气地责备你。你怎样理解母亲的批评?”生:“我认为妈妈想让你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她责备你,并不是讨厌你,而是让想让你养成好习惯。”师:“理解了母亲的批评。一次考试考得不好,父亲狠狠地批评了你,你怎么理解?”生:“我觉得正是因为爸爸爱你,关心你,希望你的学习进步,才会批评你,予以鞭策,让你懂得人要追求上进。”师:“理解了父亲的批评。类似的事在你身上有过吗?想一想,说一说。”生:“吃完饭,我把碗放在桌子上,妈妈生气地批评我,没看见你爸爸洗碗吗?怎么不把碗送过去。我把碗送到厨房,而爸爸却说没关系,下回记住就行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妈妈想让我养成好习惯,而爸爸是在安慰我,这是两种不同的爱。”这样的教学真正唤醒了学生内心的那份感恩和懂得,那发自肺腑的话语便也自然流淌而出。
总之,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回望语言的出发点与本真,慢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触摸语言的温度,提升语用的品质,从而不断点化语用形式背后的生命现象,涵养学生的言语人格,表现各自的诗意人生。
作者简介:丁晶晶,江苏省泰州市,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巴黎城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6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