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语言与思维的三重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越

  摘 要:现在高中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费尽脑汁地指导作文,但成效甚微。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自己在观摩小学特级教师宋运来的作文课中得到的启发,对高中作文教学中情境设置、语言建构、思维品质、读者意识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作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真实情境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是语文教学的顽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很多教师孜孜以求。去年十月,我从南京市的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 设置真实情境,打开写作思路
  几乎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旦写起来,往往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之感,都会有无米下锅,胡编乱造之嫌。写作心态时常处于一种无感写作之中。究其原因,也许有很多,但并不是学生没有生活,没有积累,主要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迅速打开思路。
  2018年10月18日,我参加了“中小学写作能力梯度要求和梯度培养研究”课题组所开展的专题教学活动。听了一节小学段的作文教学课。宋运来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由讲述大家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开始,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相比于初高中的课堂,宋老师的这节作文课显得非常热闹,学生始终被老师紧紧地吸引,这是很多初高中老师都非常羡慕的一点。这一方面是宋老师抓住了小学生年龄低、兴奋性水平高的生理特点,这决定了他们会比高中生更爱说话,更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宋老师一直“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感受,在“真实”情境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讲述“乌鸦喝水新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思路。将乌鸦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这个思维活动扩散开来。宋老师一步一步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有多少种方法喝到瓶中的水?如何团结协作喝到瓶里的水?如果瓶里的水是不宜饮用的水,如何向大家宣传卫生知识?以及如何准确选择动词,如何有逻辑表达自己的话语,如何连贯地叙述你的故事,都在一条讲故事的主线中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整堂课气氛十分热烈。这给我的启发是,写作文一定要在真实的情境之中,由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教师指导是启发学生思考真实的问题。而我们的高中作文,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题目或一则材料,让学生在毫无体验,毫无感觉的状态下写作文,学生只能是勉为其难,凑合成句。所以,作文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知识的储备,充分打开写作的思路。
  二、 重视语言建构,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兴趣激发起来了,思路充分打开了,写作的欲望强烈了,未必就能写好作文。关键是学生还要会有效组织语言,运用语言。
  宋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新故事》,整堂课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说”,学生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过程。宋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比如在讨论“小乌鸦能不能通过别的方法来喝到水”这个问题时,宋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带入情境,四组同学分别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四只乌鸦,第一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对第二、第三、第四组的同学,说“弟弟们,我觉得我们可以……”。这就教会了学生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
  高中的作文教学指导如果也能注重学生的“说”,说连贯的话,说一个意思多种表达的话,从不同的叙述角度“说”故事,也就是注意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不同的语言,那作文就会更加真实感人。
  三、 在语言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怕写作文,还在于缺少良好的思维品质,缺少清晰的写作思路。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的作文课必须下大功夫的地方。宋老师在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时,第一次请一个学生起来讲述,这位同学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了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宋老师特别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乌鸦拿的是大石子,能把石子投进去吗?”,学生回答说:“不能”。“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那乌鸦投石子能喝到水嗎?”,学生回答说“不能”。“那这个故事中,乌鸦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喝到水?”学生立刻总结道:“瓶子里的水要超过三分之二、乌鸦投的石子要小一点……”学生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明白了自己在第一次讲述故事时存在很多漏洞,于是连忙组织语言重新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宋老师加以及时的点评,学生在获知自己不规范的用语及逻辑漏洞后,及时调整,规范自己的语言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此一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自然得到提高,整个课堂紧凑高效。
  高中的作文教学,教师看重学生作文中材料的积累,文辞的华美,于是每天让学生背诵很多的优美词句;教师希望学生的作文结构清晰,于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框架模式来结构作文。但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导致学生的思维品质低下,写出来的作文看似引经据典,华丽非常,实则逻辑混乱、漏洞百出。“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运动,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在言说生命和完成生命。它必须是情感和灵性的自然升华,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和判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转变观念,引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做学生思维的诱发者和智慧的开启者。”
  四、 增强读者意识,提升写作动力
  学生写作文有了明晰的思路,往往还是缺少个性,原因在于缺少明确的读者意识,不知道为谁写、为什么写。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宇宙、作家和读者。读者作为文学的重要因素,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却往往被教师忽略。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写什么”和“如何写”上,却往往忽略“为谁写”这个问题。宋老师的这节课则不然。整节课堂,宋老师的作文教学一直关注“为谁写”这个问题,比如各组学生代表乌鸦兄弟中的不同成员在回答“能不能通过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来喝到水”这个问题时,他们的读者不只是老师,还有“哥哥弟弟们”。再比如宋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不是简单地出一个作文题目,而是问学生:“乌鸦四兄弟喝了空调水拉肚子后,想让其他动物知道,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说:“把今天的故事写下来。”于是,这篇作文的读者就是“村里的其他小动物”,如此一来便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动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得到提高——因为这篇文章不仅要被老师看,还要被“村里的其他小动物”看,这可是一篇拯救其他小动物生命的文章。   高中的写作教学,往往是教师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教师批改,教师点评。整个过程中,学生面对唯一的读者——老师,写作早已不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交流,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得高分。这种功利化的写作很难让学生说真话,写真情。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和作文阅卷标准,学生或是肆意编造故事,甚至在作文中不惜暂时“牺牲”亲人的生命;或是通篇掉书袋,满口“诗曰”“子云”,匠气十足。教师在分数面前,更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个不留神,便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少教师甚至主动地研究高分作文,将“新八股”模式教给学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写作模式不可全盘否定,它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提炼出来的成果,有助于学生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迅速确定作文的主题和结构,但是过于依赖“模式教学”,会让学生丧失写作的动力,在写作的过程中放不开手脚,难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且,模式化的写作教学,读者意识缺失,学生很难有倾诉或表达的欲望,写作没有读者,除了应试外没有写作动机,学生难以写出个性化的语言,难以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最终出现一场考试,千篇一律,千人同言的现象。
  学生缺乏“读者意识”,说话就会言不由衷,没有交流表达的欲望,每一次的写作就会缺乏真情实感成为“伪写作”。“什么是真实写作?美国写作教学从两方面展开。一是生活的真实。就是要有真实的生活需要,有自己想写的真实的写作内容,有自己的实际的写作目的,还有具体的对象和读者,而不是为老师而写作,為分数而写作……”。“要成为优秀作家,流畅清晰地表达情意,学生需要就多种目的,针对不同读者,经常练笔,以掌握写作过程中各种任务所需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郝淑美.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曹勇军.美国写作教学的新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9).
  [3]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课程编译标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蒋越,中学二级,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文枢高中。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写作能力梯度要求与梯级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JK12-ZA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6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