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趁取春光 莫负今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潘唯女,女,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引进人才。现为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语文老师,龙华中书院一(6)班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和一年级主任。和潘老师相识二十多年,她从一位普通的老师,如何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睿智地成长为一位令人钦佩的、谦恭礼让的、独挡一面的、不平凡的特级教师。她,笔耕不辍数年,已出版个人教育专著《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工作手记》、工作室成果《阅读经典?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导读》和《潘老师带你阅读》(教师版)。她,做到了教育格言中所承諾的:成为了学生喜欢的老师!
  关键词:真实;满爱;专注;启新;教育先锋;敢于担当
  “趁取春光,……莫负今朝”是清代文学家顾贞观所写<<柳梢清?花朝春分>>中描述春分时节的两句词。词的大意是:刚刚展叶的芭蕉,在风中慵懒的杨柳,开始微谢了的樱桃花,是春天中最美妙的景色。春分过后,大自然好似上了闹钟,在曼妙的自然旋律中唤醒酣睡的万物。柳枝吐新泛绿,花蕾含苞待放,一切都明朗起来,愿我们在春光里焕发出全部的力量!
  而今天正是春分。春回大地,暖意融融。在这个到处充满生机勃勃的节气里,或见眼前杨柳青青、花木葱茏、莺飞草长!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不仅是春游踏青、赏花、放风筝的好日子;更是人们充电学习的大好时光!3月21日下午两点半,湛江市第十中学逸夫楼五楼电教室内人头涌涌,来自霞山区教育系统从事幼教、小学及中学各科类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员、兼职教研员、校领导、骨干教师将近几百人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广东省特级教师、湛江市第十二小学原点分校潘唯女副校长关于“我的教育梦”的讲座。
  说起潘老师,我与她曾经共事二十多年,并非常有幸和她曾在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同教一个班的美好经历。她那苗条的身姿,糯甜的嗓音,尤其是那俏丽的脸庞总带着明媚的微笑,始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她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硬笔字,又给人一种字如其人的内秀感;她所教的学生,对其可以说是顶礼膜拜,都成为了她的迷弟迷妹,这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也成了她的忠粉。她将自己写了五年的博客整理成《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工作手记》一书,在教育界引起了反响,国家图书馆还接受了她的捐赠并颁发了捐赠证书。20多年来,她深谙:“大道至简,贵在坚持”的道理。正是由于她一直精于教学,善于反思,勤于阅读,笔耕不辍,并且总是勇于承担大型公开课,才造就了其今日的成就!今天,能再次零距离聆听她分享的教育梦,幸甚!
  纵观全场讲座,潘老师围绕“教育梦”这个主题,用“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和学生成为终生读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三个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热爱神圣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的心语路程。这个画面是温馨的、感人的、磅礴的。它无异于让我们品尝了一场教育文化大餐。在这个春天的风里,我置身其中,似乎听出了一种恋爱的味道来:老师这个职业,犹如我的初恋男友,从青葱年代开始迷恋他,至今33年,仍然痴心不改。听了这个讲座,我更坚定从事这个职业的初心!听了这个讲座,我的感受完全可以用“真实”、“满爱”、“专注”、“启新”这四个词来表述。
  一,真实:
  这是这个讲座给我的第一印象。梦想往往总是来源于真实生活。而真实生活中的潘老师,本身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或许是由于父亲是教育工作者的缘故,潘老师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当老师。当老师,成了她心底最坚定的信念!可以说,心中的三个教育梦,一直缠绕着她。在讲座中,她将20多年教师生涯真实而又繁杂的经历,按时间发展的顺序,一点点,抽丝剥茧编织成三个梦想,非常坦诚地向大家娓娓道来:让你真实感知,一个从儿时拥有初始教师梦的小女孩,到长大后,梦想成真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经过八千多个日夜的扎实历练,量化的内省积累,最终成就了今天省特级教师这一殊荣!随后,她还用了大量详尽的实例,充分解读了自己是如何为人师表的,展示了她朴实、真切、谦虚、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
  二,满爱:
  心中蓄着满满的爱,是潘老师讲座第二梦时留给我又一个较深的印象。爱,滋生出坚定的信念: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成了她奋斗的坐标!
  潘老师用了一系列排比句陈述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必须具备“心中有爱”,这个“爱”要公平,并且是善意十足,包容万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眼里总是充盈着“灵动的光芒”,只有这样,你总能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看到希望,身上有了超人的力量;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得“腹中有才”,追求“常流水”,这个“水”,指的是给学生“活水”,即“把创新的理念和思想传递给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得很“勤”,因为“勤于阅读”、“勤于写作”、“勤于思考”是老师的三大法宝。而且,“阅读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借助外力,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坚持写日记,便是坚持道德长跑,能使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的“脚下得有力”!原因何在?在于有责任;在于讲效率;在于有能量……句句真言,真知灼见,爱意满满!至此,潘老师已然化身为“爱学生”及“学生爱”的代言人了。
  三,专注:
  这是潘老师讲座中谈及第二梦时,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专注研究解决悦读问题的策略,让其成为学生脚前的明灯。
  从2014年起,潘老师用了将近五年的时光对阅读课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内省,可见专注研究悦读路程的艰辛。她从“阅读”→“悦读”→“微视频”→“大量阅读”,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研究出阅读的方法及策略,走出一条专修之道,造福孩子。其跋涉之过程从下面这些数据可见一斑:
  (一)从2016年3月开始拍摄阅读微视频,到2017年暑假,已拍摄了80个微视频。   (二)2018年9月“潘唯女名师工作室”举行《阅读经典》成果首发仪式。
  (三)受美国老师唐娜琳?米勒的《书语者》一书影响,借鉴并实施了打破传统的阅读模式的活动:①“疯狂借书日;”②“阅读的天堂”。
  (四)坚定不移地给学生灌输一种理念:他们是读者,或将成为读者。
  (五)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六)激励学生主动读书的课堂环境需要具备的条件:①浸入;②示范;③期望;④责任;⑤应用所学;⑥不求完美;⑦反馈交流;⑧积极参与。
  (七)“偷时间来阅读”:鼓励学生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来独立阅读,使之更有效、更划算、更自由、更乐享其中,让图书馆成了“沉没的宝藏”。
  (八)学校制定阅读计划。
  (九)提出一年阅读40本书的要求,使自主“读书上瘾”成为习惯。
  潘老师俨然我们的知音书友。这使我想到仙枫红叶所写的那句名言: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长流,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四,启新:
  这是潘老师阐述第三梦“改变学生的读书方式”中所提出的探索、启新做
  法,使阅读真正落地生根发芽!潘老师引用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提出的“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非常形象地诠释了“欲”:即这把火,正是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热情、兴趣!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而她推荐的美国作家拉塞尔?L?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写的,给当今教育界带来教与学模式全新革命的《翻转式学习》一书,让人耳目一新!
  其实,阅读在整个小学阶段非常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一览表已作了明示:
  ①1——2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②3——4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③5——6年級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潘老师所在的湛江市第十二小学原点分校,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开展让“悦读成为习惯”的、全校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读书活动。为了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1,每天阅读时间落实;2,每学期保证阅读量;3,检查阅读落实;4,班中设立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制定借阅制度;5,老师指导阅读分享交流会;6,每学期评选“读书爱好者”、“优秀读书摘抄笔记”;7,展示和评比阅读卡或好书推荐卡;8,举行知识竞赛活动,评选“阅读之星”;9,进行经典诵读和课文朗诵展示比赛;10,评比快乐“小书虫”和优秀图书管理员;11,评比“优秀书香班级”;12,给寒假读书写作活动支招:①每天朗诵十分钟;②读书和画画交朋友;③用手机拍照,配上美文,做成图文并茂文档,发给老师和学校,公众号推送分享。潘老师还拟定了2018——2019学年度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书目,为“悦读”活动做了辅助指引。她对阅读的思变能力,革新做法,充分体现了一个教育先锋敢于担当的气概!
  潘老师的讲座将近三小时,整个会场只闻讲者情真意切,听者兴趣盎然,赞赏的掌声不断。很多理论与分享实例精彩纷呈,引起与会者深深地共鸣……
  此时,我的脑海中不断的浮现出一个个动人的场景:初升的春阳,仿佛是顺着晨雾的梯子,一步一步地流连着整洁的校园,耳畔只闻琅琅的读书声,不断地从四面八方的教室飘出,声声悦耳,宛若天地间清新的诗行;又似别有韵致的五线谱,飞扬在天地间;又似那点点星火,弥漫着悦读者美的光芒:孩子们捧着书,或蹲,或站,或倚墙,或靠树,或坐在台阶,或三五成群,或坐在树荫下……这一个个迷人的背影照,充满着优美的动感韵律。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梁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中那铿锵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那豪迈的气势,让我仿佛沉浸在春分鸟儿的鸣叫声中。是的,潘老师的“教育梦”不正是我们中国少年强的基础吗?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吗?此刻,我的内心好像有种思想在跃动:这个春天我拿什么来放飞心灵?对,悦读!趁取春光,莫负今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