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解问题能力。为了改变学生不懂提、不会提、不敢提、不善于提的现状,我结合自己多年数学教学的经验,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了深入探究,得出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敢问;善问;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解决问题是技巧,提出问题是创造。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一、现状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不善于提问。比如讲完一个问题,会接着问:“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懂了!”“还有没有问题啊?”学生们总会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其实,学生真的都听懂了吗?真的没问题了吗?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学生没有提出问题,不等于就没有问题。有句话说的好,“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很多学生是不懂装懂,有的是似懂非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课时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深入的思考,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老师讲课时,学生只做忠实的“观众”。老师的教变成了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脑袋充其量是一个容器。所以导致有的学生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就“投降”了。
  2、怕说错,怕被老师批评,所以不会的也不敢吭声了。有的学生心中有疑问,但是担心提出来后老师批评他没认真听课,所以干脆不出声。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没有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只会完成一些基础题,如果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也不会随机应变,更加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了。
  二、问题的解决
  为了改变学生不懂提问、不会提问、不敢提问、不善于提问的现状,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夫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无间道,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大胆地交流,亲近老师,对老师的课感兴趣。当学生对老师感兴趣了,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才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和质疑。为此,老师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
  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现。老师尊重学生更是要求老师要有平等相待学生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尊重老师,却常常忽略了学生。其实,学生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
  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沟通,而且对于那些自卑、不够自信的同学,老师的尊重往往会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要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的,也只有被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动力才会最大限度激发出来,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多鼓励,少批评
  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学生回答得对与错,老师都应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特别是后进生更加胆怯。对于后进生,他能站起来回答问题的行为就应该得到鼓励。老师的鼓励会让他们更加愿意说,说得多了,也就敢说、敢问了。
  有一次,我在别班上一节数学公开课在提问的时候,我叫了最后的一个男生上台展示。他胆怯地不敢抬头,我一直鼓励他,他终于走上了讲台!只见他站定之后,一边展示,一边讲解,讲得条理清晰,答案非常准确。结果,他的展示迎来了一片掌声!最后,我也做了总结:“同学们,我们要大胆地回答问题,哪怕说错了,也没关系,我们正是因为不懂才需要学习的,对不对?”同学们听了我的话,都频频点头。后来,那位学生看到我总会彬彬有礼地跟我打招呼,还跟他老师说:“严老师很喜欢我,下学期我要去她那个班。”多天真的孩子啊!老师一次小小的鼓励就让他有了这样的变化!据他班主任说,他成绩不太好,上课很少发言的。这一次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赞许,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多关注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3、不做负面的评价
  数学课上,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有时是中肯的,有时会让人难堪,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不管哪种情况,老师都要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不做负面评价。更不要打击、讽刺、挖苦学生。
  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单纯的,我们老师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善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允许说错,允许补充,允许重答,允许提出一些富有个性化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校创立了“趣活合示”的善水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常规作了详细的要求,其中有一点:在学生出来展示,回答完毕之后,要补充一句:“我的回答完毕,你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吗?”通过这个模式,让学生大胆的质疑,这就考验学生是否善于发问。
  例如我在上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二)时,有道例题是这样的:第十届运动车展,第一天成交50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第二天成交量是多少?通过画图后学生出来展示50+50×1/5=60(辆),马上有同学质问:50×1/5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接着就会有学生出来展示第二种方法:50×(1-1/5)=60(辆)。有的学生又会问:1是什么意思?1减1/5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乘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提到了点子上,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弄清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锻炼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中肯或根本无从下手,提不出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了,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知道是如何着手提问的。我常用的方法有:
  1、发散法: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上六年级数学上册《数据处理》时,常常会问: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练习后引导学生总结,其实回答此类问题有几种方法:
  (1)可以把每一个数据一一罗列出来。
  (2)可以进行比较,找出数据中最大和最小的数,还有相同的数,差不多的数……
  (3)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你能看出什么问题?当然,这个要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才可以做到。
  2、模仿法
  对于一些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我引导他们模仿别人提问的方法进行提问。这个方法常常在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时用到。例如有道题:
  2000年至2005年某小学近视人数情况统计表
  (1)2001年比2000年近视的人数增加了百分之几?
  (2)你可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对于这道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模仿的方法进行提问:只要把2001和2000换一个年份就可以了,或者把“增加”变为“减少”,只要把原题中的字稍作变动就变成了你的问题了。通过这么提示,学生们觉得提问题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当然,这个方法可不是什么高明的方法,对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老師要培养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有个性、有水平、有新意、有挑战的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说、敢问、善问、会问,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的课改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9.01.30
  [2]高青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018.09.26
  [3]国敬华《问鼎教育—解读未来人才》2018.01.04
  [4]《老师,学生没有提出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中国教育报2019.06.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