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玩之有趣 言之有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芬

  摘 要: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有两个实践载体,教学游戏是其中的一种。运用教学游戏进行数学学习需要找准结合点,挖掘适切的游戏,根据学习与发展目标合理设计环节,达成玩学并存;需要抓准核心点,正确内化,关注教师和幼儿数学语言的表达,用理释玩,真正体现玩之有趣,言之有理。
  关键词: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玩学;核心经验
  当前幼儿园都比较注重幼儿自主游戏,但游戏与幼儿的学习、生活分离的现状却显而易见。尤其是幼儿园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更为严重,要么有名无实,看似游戏实为虚假,一点儿趣味都没有;要么放任自由,只有玩没有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未关注幼儿玩的过程有什么提升。如何既能游戏化又能让幼儿获得相关的数学核心概念呢,笔者从实践研究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本文以大班数学活动《快乐大本营》为例,谈谈具体措施,说说如何实现玩之有趣言之有理。
  一、 找准结合点,玩学并存
  教师们很明确要注重游戏化的教学策略,但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游戏化,出现玩学两张皮的现象,关键是未找到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通过将近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教师们可以从目标出发,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已有经验去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不仅玩得开心而且学得有效。
  (一)从目标出发,寻找合适的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各年龄段幼儿在数学方面的典型表现部分,指向小中大班幼儿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这些内容范畴出发,寻找合适的游戏,设计生成有趣有效的集中数学活动。
  1. 厘清目标核心,挖掘适宜游戏
  (1)分析核心经验,保证内容科学
  “能按物体的特征分类”是大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目标,其核心是分类,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要让幼儿真正获得分类的核心经验就是要他们自己发现同一组物体中可以用以分类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不同次的分类。只有在厘清这样的目标核心下,寻找合适的游戏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实现玩中学。
  (2)辨别缺失所在,重新定位视角
  以往的相关活动教师们往往把目光投放在自制一些大小、颜色不一的几何图片作为操作材料,玩的是生硬的卡片。有的甚至把分类与匹配混为一谈,常常让孩子拿着这些图形去匹配教师设定好的相同特征,也认为是分类了。这些现状不仅无趣而且不科学,缺失了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这样的活动根本不具意义。其实,相处在同一个小团体中的幼儿都有其相似的特征:男孩女孩、长发短发、扎辫子不扎辫子、衣服鞋帽的颜色款式服饰的搭配……这些就是有异于他人又存在着共性的特征,就可以用来作为分类的依据,让孩子运用自己的身体参与其中,为幼儿提供了很有广度的关于如何分类的感知和示范。这比起对着一堆没有生命力的其他材料来,更具吸引力和灵动性。同时,一起找特征并按找到的特征分类,符合分类的核心经验。
  (3)关注幼儿所向,搜寻相关游戏
  由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竞猜游戏是大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竞猜、得分、比分、获奖一系列过程能大大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和维持兴趣持久性,如果将按幼儿身上特征分类与竞猜游戏相结合组织游戏就能达成这个目的。刚好《快乐大本营》就是一档这样的节目,有方阵、有比赛,节目的现场气氛相当的热烈,把教學现场置换成节目现场,教师是主持人,幼儿是节目参与者,分成三个方阵,商讨、展示、竞猜,完成且游戏且学习的过程。
  2. 围绕目标设计,实现玩学并存
  (1)紧扣目标,一针见血
  有效的学习活动,每个环节都是指向目标的达成。从一开始进入游戏状态和游戏情景的活动都要为目标服务,否则又会出现玩学两张皮的现象。大班数学活动《快乐大本营》一开场,每个幼儿领一张参加节目的入场券(三种颜色三种形状的入场券),按“相同入场券的人坐在一起”这个规则组成三个方阵,每个方阵坐的是一样多的幼儿。要达成这个要求,幼儿要观察自己和他人手上的入场券的相同之处,商讨组成有共同特征的方阵。进入电视栏目现场过程的模拟游戏,让幼儿初步感受什么是特征、有哪些特征,有共同特征的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这是分类的前提。
  (2)关注难点,适宜铺垫
  能从一组人物中找出有共同特征的同伴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问题,为了帮助幼儿突破这个难点,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作为铺垫。第二环节是进入方阵竞猜抢答的第一次操练:“猜猜他(她)是谁”——看特征猜同伴,幼儿根据教师蒙尘功能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个幼儿部分明显的特征,去猜这个幼儿的姓名,最后整张显示照片中幼儿的脸像揭晓是否正确,这个获得竞猜权的幼儿所在的方阵可否得分,紧张又刺激。这个铺垫的游戏为整个活动的高潮环节推波助澜,也让幼儿明确,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而其他人身上也有可能有这个特征,它是分类的依据。奠定了第三次游戏的经验基础,可以按有相同特征与没有这个相同特征两个维度将团队中的幼儿分成两部分。
  (3)抓住重点,多次推进
  “按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是这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因此需要多次反复的感知与操作,才能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第三环节是多次的相互对猜:“什么样的孩子向前行”——每个方阵的幼儿抱团商讨,用“有”“没有”某个特征,将团队中的人员分成两部分,有共同特征的幼儿向前行站前排,没这个特征的幼儿站后排,当分成两排时,观坐的两个方阵幼儿就可以进行抢答。第一、二次关注一个共有特征,第三次尝试围绕两个共有特征。每个方阵让他人竞猜2次,每个方阵有4次的竞猜机会。最后看看哪个方阵的得分最多就是这期《快乐大本营》节目的擂主,三次游戏的推进不仅让幼儿身临其境,气氛不断高涨,并且学习的目标达成。玩的有趣,玩学并存,玩学无痕。
  (二)变通规则玩法,贴近目标内容
  1. 游戏框架不变,规则玩法微调
  这是借助游戏这个载体的基本要求,要保持载体游戏的基本框架不变,也就是原本的游戏怎么玩的还应怎么玩,否则幼儿会花较多的时间重新去适应新的玩法;变化太大同时也会再次走入套用游戏名的误区中。《快乐大本营》这个电视栏目原本就是组成方阵进行游戏PK,争比分夺擂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模拟这个格局,以自组方阵,设置队列,抢答竞猜贯穿始终,只不过是将栏目中的游戏内容提换成幼儿自己能接受的游戏内容而已,而这个游戏的内容正是这个活动中幼儿所要学习的重难点,直指目标内容。采用什么游戏就保持什么游戏的原有玩法框架,玩法规则的微调也是指向目标内容的。   2. 调整对应细节,直击目标内容
  在确保载体游戏玩法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要紧随教学目标和教学有效性的要求,调整相应的细节,保证玩有趣学有效。《快乐大本营》栏目的方阵是既定的,为了确保每个环节的有效性,活动中调整成自主的找特征组方阵,而不提前设定或者指令形成方阵;栏目中的嘉宾参与的游戏是统一的,轮流进行看谁能挑战成功,活动中幼儿分类的特征标准是随机的,全凭幼儿的观察力和意愿,几次的游戏幼儿都会特意去更换分类标准,以不让对手猜出来为由,其实是促成“同一组物体中可以按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个举措,这些细节的调整是为了让游戏玩法更好贴近目标内容的达成,为有效教学服务,同时又不失趣味性,原有性。
  二、 抓准核心点,玩说并重
  在儿童早期教育启蒙中,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体验和建构相关概念是一个重要方面;而鼓励儿童与同伴、教师和他人交流,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清楚的、精确的数学方面的表达和交流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注重游戏化元素的同时,也要注重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经验的理解。
  (一)分析核心经验,理清数学语言
  不仅从核心经验出发去寻找适切的游戏之外,还要立足这个核心经验去理清相关的数学语言。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梳理关键经验,提升集中教学的效度。
  大班数学活动《快乐大本营》从属于集合与分类的板块,这个活动包含了其中的两个核心经验要点:其一,物体的属性可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其二,同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因此,它涉及两种数学语言,例如一种是:这个是蓝色方阵,不管是蓝色的三角形,蓝色正方形还是蓝色圆形,但都是蓝色图形;另一种是:××的衣服是红色,××的衣服是黃色……但她们都是有帽子的,所以是有帽子的孩子向前行(可以根据幼儿分类的依据来置换表达中的内容),将这些数学语言理清之后,便于教师的设问与总结,而这些数学语言就是言之有理的“理之所在”。
  (二)精确设问追问,围绕问题表达
  理清相关数学语言之后,教师必须依据所要表述的数学语言提出问题和小结梳理,这里的表达包括幼儿的回答和教师的小结。
  《快乐大本营》第三环节教师的设问是:“什么样的孩子向前行”,幼儿的回答可能会是“有扣子的孩子向前行”,教师追问:“为什么是有扣子的孩子向前行”,幼儿就要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表述:“××袖口有2粒扣子,××领口有1粒扣子,×××有一整排扣子,所以她们都是有扣子的孩子”,教师小结的数学语言“哦,不管有几粒扣子,不管扣子在什么位置,她们都穿着有扣子的衣服,所以有扣子的孩子向前行”幼儿对着教师的提问和追问应用了该内容核心经验下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数理”和盘托出,确为“言之有理”。
  综上所述,要保证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有效开展,要有游戏和表达一对翅膀相互支撑,既坚持有趣真玩的原则,又落实幼儿思维的发展与数学语言的表述,既玩之有趣,又言之有理,达成玩与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陈舒妮.提升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质量的行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3.
  作者简介:
  杨芬,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4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