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是中学生面对自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念、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对于培育和提升初中學生核心素养有着现实的深远意义。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出发,通过四个方面来促进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力求更有效地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核心,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重要的三个方面。不难看出,这三个方面涉及了人的性格、品质、价值判断等方面,已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本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直面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育和提升初中学生核心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要与“学生核心素养”相融合,注重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 现实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重教师轻学生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道德与法治课堂仍旧是老师的“一言堂”。教师把学生只看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长时间被动的听讲,无论是注意力还是体力,一般都很难维持的,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无趣,无法全身心投入。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可悲的,也更是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重知识轻实践
  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学科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考试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出现了“上课就是划书做题目”“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等情况,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知识点搞懂会做题就可以了”。对于学生学习的道德品质、心理、法律等基础知识、原理的具体应用实践重视不够。这样的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深层次对知识进行理解,更无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无法实现知行合一。
  (三)重形式轻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很多老师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例如会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小组合作、辩论、课后拓展等活动环节。一些教学环节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活动学生都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些活动仅仅是少数同学参与……活动形式虽然多了但是无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
  在提升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必须要直面实践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做好“修炼”的准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前行。我们的教育模式也已经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以“教”为中心的教师一言堂教学的失败。新时代形势下,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最终实现“教为了不教”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喜爱和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分享的舞台。未来的课堂教学是真正以“学”为中心的,也就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每一个人的学习”真正发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互相成就对方,架构起具有独特学习经历的个人知识。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时,笔者结合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我的集体卡”让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生活在哪些集体中。在“我与集体的故事”环节让同学们简述在集体中生活的难忘经历和感悟。在“我爱我的集体”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投影设施展示照片或者图画表达对集体的喜爱。作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获得真实的体会、感悟从而培养友善交往、关爱集体、责任担当等方面核心素养。
  (二)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参与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情景”的选择也应该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应该是一个凭空的构想,让学生感觉虚假可笑,它应该具有真实性,让学生感觉似曾相识。“情景”中的主人公应该是与作为学习者的学生相交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情景中的主人公,让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去面对、思考、辨别生活中需要面对的道德问题。在参与和思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这对于学生品格和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设计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这一框时,笔者以初一学生淼淼的日记为主题的情景教学设计了“体味亲情之爱”“爱的烦恼”“爱的智慧”三大板块。同学们很快就在日记中找到了自己家庭的影子,形成了情感共鸣。很多同学表示日记中故事曾经就发生就自己身边,甜甜的烦恼也正是自己所头疼的,围绕“爱的冲突”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总结出解决冲突的办法,同时也分享了对于“亲情之爱”的感受和见解。这样的情景教学从学生的内心激起主动思考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才会变为有效的高水平的学习。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有利于培养起合作、友善、诚信、创新等核心素养。又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框的教学设计中选用了凉山消防官兵救火的素材,这是2019年发生的真实事件且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学们对这个材料也会有一定的了解。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思考:面对熊熊大火,奋战数天的消防员们为什么还选择逆行?在逆行的过程中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什么?他们的牺牲值得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消防员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情景问题的答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生活实例中认识到了责任担当、爱国精神、敬畏生命、无私奉献等美的品质。   (三)注重问题设计,凸显价值引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以价值观为引导,在真实或者学生熟悉的情境中以问题的形式来教授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如何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出具有思辨性、两难性甚至是生成性的问题,这三种类型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价值引领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谁对我负责 我对谁负责》这一框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父母在外地,家中唯一的奶奶病重住院,而你又要上学。如果你是丽丽,面对病重住院的奶奶你会如何选择?(2)消防员父亲因为公务无法照顧家庭,你觉得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面对第一个两难性问题和第二个思辨性问题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最终都找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他们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到只要人人都能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那么两难的问题也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损失降到最低。消防员父亲是一个负责人的人,虽然他可能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但是他执行公务是保护“大家”也是为了“小家”,而且消防员父亲通过自己坚守岗位的行动为家庭和孩子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这是高层次的为家庭负责的表现。这样的问题真的在课堂上引发了脑力大风暴,凸显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引领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关爱家人、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深远。
  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老师可能在备课过程中预设或者没有预设过,不论怎样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的成果,体现了学生创新性的思维,通常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设下伏笔去调动班级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共同来解决问题。当然有些“生成性问题”不是课堂时间可以解决的,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等到下一节课再一起讨论结果。
  (四)善用活动探究,提升实践运用
  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究机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认识都是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体悟出来的。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舞台,让家庭、社会也成为我们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做好观察笔记、收集问题材料等,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舞台上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综合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读懂读透教材,把适合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再精心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打通教材与社会的脉络,做好活动预案,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凝聚法治共识》时,可以设计一个“政府就在我们身边”的调查表,每一个小组成员通过协调合作实地调查采访来完善调查表的相关内容。在课上各小组向班级同学展示调查的单位、内容、成果等,展示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法治政府应该是什么样”。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政府就在我们的身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政府履行职责,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性和创新性。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打造高质量高素质的道德与法治课,力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需要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明确责任、潜心研究、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克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5).
  [2]朱开群.“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2).
  作者简介:
  许晓凡,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7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