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国情国策等四大领域的知识,包括品德和规则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宪法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和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学科的整合。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必然尊重这种综合性特征,采取更加开放的、实践性更强的综合化教学。教师如何采取科学的实施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综合性;教学;核心素养
  2019年秋季,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全面进入小学德育课堂,作为一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它与儿童的生活紧密契合,教材编写时做到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如何充分尊重其综合性特征,用好这套教材,使它引领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为照亮儿童心灵的生命之光,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是摆在每个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特征以及综合性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不是对原有教材的修改和完善,而是在整体框架结构、编排意图上全部重新设计,是一门以综合课程形态出现的新型德育课程,其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设计的综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融合,强调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它打破了传统的分科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跨学科的综合,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等生活领域为主线,围绕小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从其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形成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出发,选择内容,形成单元主题以及课题。
  (二)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国情国策等四大领域的知识,包括品德和规则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宪法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和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学科的整合。这样的多学科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避免学科本身距离生活过远;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这样的多学科融合,使课程的载体更加丰富、课程的内容更加丰满、更能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 课程实施的综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设计上的综合性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然尊重这种综合性特征,采取更加开放的、实践性更强的综合化教学。它要求教师课堂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改变简单的对错判断方式,改变单方面的说教灌输,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对话。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服务。
  二、 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教学的策略
  (一) 教学目标的多维化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有本质区别。教学目标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可观察和可评价的,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最低要求,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目的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整體把握,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二) 教学内容的融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单元主题整合的方式把相关领域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每课都设置了小标题,每个标题中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应课题所指向的主题教育。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单元、每课一课及小标题中内容的相互联系。
  教师应当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家长、社区生活社会环境、书籍、网络等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在教学时,要注意运用整合的观念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各种资源达到有机地整合。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要多视角地去看。从学生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状等方面对教材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介绍了我国各邻国的概况,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人文都作了简单的介绍,以点带面突出了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引导学生懂得对不同文化要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而使课文的思想性更为深远。
  (三)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综合性的课程特点,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有:体验学习、探究学习、案例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等。
  1.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方式,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其重要价值在于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它既可以在教室中进行,也可以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一是情景模拟式体验。利用录音,音乐,动画等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感染力较强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一种体验,通过这种情景模拟,把用文字表现的道德理念和信条转变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的活动,并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学生对道德观念既学习又实践,获得比纯粹的文本学习更大的收获。二是观赏式体验。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能够给观看者强烈情感冲击的电影、录像、图片、实物,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给人们的情感以强大的冲击,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并升华到教学内容上。三是阅读感悟式体验。动人的文章、优美的诗句,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笔的优美,还能感悟到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美文,让学生阅读感悟,促进学生获得对某一情感、某一道理的深刻体会。例如在教学《让爸爸妈妈少操心》一课时,有位老师让同学们欣赏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四是实践式体验。将学生带到现场去观察和访问,让学生现场获得感受,如外出参观和考察。   2. 探究式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将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最重要依据;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尝试;探究学习活动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创造的机会,这是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础。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我的历史名人档案》时,设置了如下实践活动:制作历史事件表;历史人物专访;对历史人物的讣告、颂文或献辞;历史影评、书评、史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要求选择其中三个内容,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作业封面设计要求采用美国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并镶嵌历史名人的名言。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3. 案例式学习是通过选取生活中一个蕴含了道德或法律的元素的典型性故事,进行事实呈现和规范分析,从而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方法。例如这个片段:
  师:前两天,我去水果店里买水果,看到一箱一箱的猕猴桃,上面写着:每箱30个。我问“老板,猕猴桃多少钱一箱啊?”老板说:“便宜,80!”“你把箱子打开我看看吧。”“用不着看,放心嘛,没有坏的!”于是,我就买了一箱,回家一看,怎么只有26个?还有好多坏了的!
  我该怎么办?我怎么跟他说?我还可以向老板提些什么要求?如果他不讲道理我怎么办?(学生自由回答)
  师:为这事儿我询问了我的律师朋友,他告诉我:依照咱们国家的《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你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引出《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4. 解决问题学习,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实际问题,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之方案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它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在教学《我们不乱扔》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步骤:
  发现问题——发现学校有许多乱扔的垃圾
  调查研究——学校乱扔垃圾产生的原因
  分析思考——可以怎样解决乱扔垃圾的现象(增设垃圾桶、遇到大型活动增加临时垃圾桶)
  解决方案——给学校写建议书
  5. 小组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大家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个人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方法,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以上五种学习方式,其共同点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小听众变为小先生。
  参考文献:
  [1]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4):125.
  [2]王玲.正确把握教材,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J].当代教研论丛,2018(9):26-27.
  [3]卢冬香.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22):13-14.
  [4]閆美丽.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14):70.
  作者简介:
  庄培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4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