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7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教研的方向,为中学语文老师指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作文教学研究方向和路径。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写作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引导他们写出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味和思想性的文章,从而培养他们终身发展需要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在于:一是追求理性思维的语文教学活动,二是追求审美体验的语文教学活动;三是追求个性化语言的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作文教学;价值取向;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键词。2017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维度。语文核心素养以语言为载体或媒介,构成四位一体的学科内涵,融汇交织,密不可分。为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目标,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应是最具有想象力和独创性的实践活动,应是最能展现学生个性、抒发独特感受的心灵空间,理应成为他们所喜爱的学习活动。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写作感到索然无味,视写作为畏途;广大教师虽殚精竭虑,疲于奔命,但仍收效甚微;大多数学生勉强写出的作文往往缺乏时代感、思想性。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郑桂华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观所预设的实施路径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所回应的是如何对待日益严重的语文学习抽象化问题。”基于此,中学作文教學从培养人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需要出发,本着国家课程教材改革的精神,中学作文教学必须体现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中学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推动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要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写作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引导他们写出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味和思想性的文章,从而培养他们终身发展需要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在于:
  一、它是追求理性思维的教学活动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科学理性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禁锢,培养开放、发散、创造的思维品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发展学生质疑求异、深刻新锐的理性思维品质。
  首先是引导多向度的质疑求异,诸如教师要启发学生从侧向、逆向角度对已成定论的社会、自然现象作求异思维,以图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思路,获得新感悟。如“出头的椽子先烂,”可以反弹琵琶,论一论“新时代中,出头的椽子未必先烂”;“艺高人胆大”,但是也要看到“大意失荆州”、“河里淹死的多是会水的人”。其次,在善疑基础上启发学生透过世相,深入内里,探求本真,切忌任由公式化思路从事物表面轻轻滑过。教师要创设民主、合作的学习情境,用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催生具有深度的创见,宽容并鼓励虽有偏颇之处但闪烁着智慧火花的优秀作文。引导学生从习焉不察的生活中挖掘出灼灼的意蕴,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求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示……
  总之,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它是追求审美体验的教学活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真诚地感受生活,抒写真切的内心体验,实现写作主体自我心灵的开放。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生产劳动,写作是一种行为运作过程。行为运作得靠“动力”,没有写作主体的“内动力”,“生产劳动”就难以顺利完成,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创新的好产品。学生之所以“畏写”、“厌写”,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内动力”,缺乏真情实感和吐露的欲望。
  真正的写作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学生写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只有贯注真情实感,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写出有个性、有境界的佳作。正如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打开心灵,引导学生“真实”、“真诚”地感受生活,真切地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
  所谓“真实”,就是勇于面对现实,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也注意到生活的背阴面;不但善于观察生活琐屑的表象,也善于透视生活的真谛和本质。所谓“真诚”,就是绝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使他们以此来“衡量”和“匡正”生活,导致写作过程中的“真实的虚构”。相反,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在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理念和价值标准。这样学生才不会“被降格为作文的客体”,而真正成为“作文的当然主体”。作文才会成为学生主动倾吐真情实感,抒写心灵体验的创作空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写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好作文。
  三、它是追求个性化语言的教学活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教师要引导“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基于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于运笔行文中显露独特的个性,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挥洒自己的生命才情,以形成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
  所谓个性化语言,体现在遣词、造句乃至文体的选择等各项硬指标与语调、文势和韵味等各项软指标,或深沉练达,含蓄久远;或质朴清纯,朗月清风;或铺陈排比,张扬气势;或华美高迈,多彩绚烂……如此等等,凡率性而为,凸现生命本色,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一任才情,张扬个性,皆无不可。当然,我们重视学生作文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并不意味着忽视某些基本性要求。如语脉句序的通畅,吻合语境要求的得体,状物写形的准确,用词组句的简洁,整体风格的和谐等等,这仍是我们应密切关注的。只不过,与每个活生生个体相对应的只有个性化语言才可彻底挣脱文体陈规的束缚,实现作文语言的创新,于字里行间显现个性的光芒和创新的追求。
  只有重新确立与课标精神相吻合的价值取向,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独特的写作个性,鼓励学生写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富有创意和理性思维的作文,培养出学生终身所需要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吴进国.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青岛第三十四中学,山东青岛266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1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