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寻数学那些事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园情和教师需求两点出发,以数学核心经验学习为实践专题,通过调研需求量身定制园本培训项目、阶段式专家约谈、菜单式的培训模式,来分层满足教师学习的需求,最后将以点带面融入到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实施中。
  关键词:园本培训;数学核心经验;教师需求
  我园三年规划中制定了“研训合力,聚焦数学核心经验,完善数学课程内容”的目标,根据园情依据:教师在游戏和教学活动之间的活动设计能力把握有了一定的偏差:偏关注于游戏及幼儿自主性的发展,而在教学活动设计与执教能力急需提升,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园内保教质量的长远性发展。针对这一现象,上学期我园教师成立了数学社团,对各年龄段数学关键经验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索和解读。经过一个学期后多数教师对其有了粗浅的经验分析,在“一日活动皆课程”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们对于数学活动内容能够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有了新的解读,但是由于关键经验涵盖面比较广教师选材也比较泛,就缺乏了针对性的探究与提升。因此,我们发现教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需要掌握的数学关键经验了解程度不够深。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本学期将关键经验的内容聚焦于“模式和几何图形”两点,那么如何基于幼儿的学习路径(学习和理解这些关键经验的进程),有效指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有层次递进的掌握学习方法等等困惑,旨在通过一点带面的方式:以专题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思考解除教师在数学领域中教学设计的困惑。现将实施的过程与思考做以下梳理:
  一、调研教师需求为先,“私人定制”项目内容。
  我们在活动开展前在各个年级组进行了访谈式的調研,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她们目前的困惑。
  分析与思考:
  (一)缘起:教师需求
  (1)老师们普遍反映如果在教学活动设计之前能够有专家的理论引领,对于理清活动设计思路会有很好的帮助。
  (2)对于数学活动设计的原创价值、课堂回应互动提升、课后评课三方面能力,教师思维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新教师迫切需要骨干教师的一对一师徒引领和指导。
  (二)支持:园本项目跟进
  (1)内容是有关于教学活动设计
  (2)要邀请专家来园知道,面对面学习;
  (3)新教师自身成长需求度极高;
  (4)对于教师原创课堂的鼓励和支持;
  (5)师徒结对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根据老师们以上需求,我们在学期初制定了基于数学关键经验的有效教学设计的园本培训内容。
  二、“阶段式”专家约谈,促进专业理论提升
  按照园本项目需求我们邀请了宁波市内的几位专家进行了阶段式的“专家约谈”。
  (一)第一阶段:请进来
  首先,邀请了宁波大学专攻学前数学领域的汪洁萍教授为教师量身定制了关于模式和图形的专题讲座,帮助教师理解这两个数学内容的概念和幼儿学习发展的轨迹。老师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讲座前后和汪老师交流自己在活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得到相应的支持策略解决。
  其次,对于数学活动在之前一学期老师们常是拿来主义,没有对活动有更深入的自我思考,这一现象显示了园内教师的固定思维模式:对自我专业能力评价比较低、不够有专业上的自信和自我成长的需求。于是,邀请了宁波大学的周晶博士通过思维模式切入点入手,传递数学集合与分类,知道匹配和分类最基本的概念区分,并以案例和课例的互动形式,加深了教师对支持性策略和活动指导方法的理解。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定位到成长型而非固定型,要肯定每一次专业发展上的自我努力,同时也把这种状态传达给儿童。
  最后,新教师往往怕评课、骨干教师则怕评不准不能给予执教老师更多可行性的建议,都导致了教师评课水平的参差不齐。海曙区教研员金虹青老师带来非常接地气的听课评课讲座,鼓励教师在评课时注意6个原则、其中遵循优点夸足,缺点夸准的评课原则让大家茅塞顿开,特别是对评课四维度中的“课堂文化”金老师用了几个案例来诠释,并且结合评课的技巧让教师能够理解评课既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项艺术。
  三、“菜单式”培训模式,分层满足专业需求
  “菜单式”指将培训模式根据类型划分为不同的“菜品”,在“大锅饭”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道可供教师自选的培训“菜品”,提升教师研讨学习的品质。
  幼儿园的日常工作计划常常是繁琐的,与课程相同之处培训对于老师其实也是课程。那么利用严谨且灵活“菜单式”培训模式,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培训模式则可以这么分类,专题讲座=集体教学、数学社团=个别化学习、分组研讨=区域活动、网络直播=资源共享。那么我们对本学期的培训模式在集中、小组、自学方面做一次新的尝试:
  (一)数学社团模式:
  集合各年级组对数学活动感兴趣的骨干教师研讨,根据省编教材内容集合数学领域关键经验的书籍,编制小中大年龄段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区域材料投放。并实施中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保证日常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
  (二)智囊团助力模式:
  教师根据选择的执教内容,分为两组(师傅一组为智囊团,徒弟一组为学习团)进行学什么?怎么学?支持性的策略怎么给予?三个点,横向梳理小、中、大班幼儿对于数学活动学习的核心要点,进行分组研讨。青年教师带领新教师做活动设计的梳理。
  (三)网络直播模式
   专家请进来的方式有许多种,那么当专家很忙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现在信息技术自媒体的发展迅速,网络直播不再是网红专属。教育也可借助这个直播平台,让教师获取其需要的。
  (四)师傅约谈模式
  年轻教师渴望在工作中获得成长,他们对于活动设计的目标、环节制定有很多不确定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该找谁?我们充分挖掘园内的一级教师资源,让新教师可以定期找师傅约谈模式,给教师一个独立思考但有着“强有力后盾”的学习空间,更有助于教师自我专业能力的提升速度。   四、“原生态”团队展示,尊重原创教育价值
  “原生态”顾名思义是事物原有的样子,即班级两位老师组成一个小团队。为什么这样选择我们也是有原因的。几年来我们的研讨团队也一直在进行变化:由开始的6人团队小组过渡到如今的2人团队小组,为什么會有这样一个变化。只因为6人团队小组的分工合作,虽然最终目的是出精品课,但因日常工作的繁琐过于形式化。6人做事性格上还要进行一定的磨合,最终重任总是挑在执教老师的身上,导致发展不均衡的。
  每学期我们都会对上一个学期的团队展示活动进行一次调研反馈,调研表的结果来看,教师更加倾向于班级原有两人一组的团队展示,所以我们尊重教师的看法,但也对其有要求:活动设计必须要有自我的思考,同年级组之间有对比、有提升。
  我们在5月-6月分别开展了班级团队展示活动,从本学期的活动展示内容来看有了很大的根本性改变:首先每个教案都是原创,老师们开始注重了自我思考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其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非常精美巧妙,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PPT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实实在在进行了班内的教育资源共享;最后,呈现了许多极富有原创价值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小班组陈颖倩《小小粉刷匠》、中班组胡梦肖《小熊过生日》、大班组胡婷婷《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等等。
  五、课程理念研“数学”,专业发展成效初显。
  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要求老师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课程意识,所以教与学是相通的。
  (一)环境处处显“数学”
   各班的区域墙上能发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支持板块。如科探区创设可操作的纸牌类整合游戏、来园记录中也运用记录来园时间、考察队中去超市考察食品的价格。
  (二)生活环节玩“数学”
   过渡环节是玩数学游戏最佳的时机。快乐点名通过个性化的数数,让儿童发现少了谁、是几号等问题;通过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发现数数可以很便捷;餐后过渡我做主,让儿童发现一周上学有五天等。
  (三)教学技能展“数学”
  6月,薛未荟老师代表幼儿园参加区域联动执教大班数学活动《智闯AB馆》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环节注重直接体验,教学过程中清晰可见模式的识别、复制、填充、扩展、描述、转换的基本规律,获得现场老师的一致好评!
  3.科研能力论“数学”:近几年教师的论文撰写方向涵盖数学内容的逐步增多。如长三角征文中薛未荟老师的《解读数学核心经验下的儿童课程——谈谈我的教育观》、继续教育论文胡婷婷老师的《园本培训中关于数学关键经验解读》等。
  六、思考与展望
  对于数学关键经验的学习,我们一直秉承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由点到面理论支撑、层层剖析,有助于教师团队中教学设计能力的逐步增强,实现教师业务能力扎实地稳步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7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