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翔

  摘 要:生活教育理念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该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驱动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为更好地体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本人将以《家的意味》这节课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要求教师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质发展为目的组织教学活动。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国情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立足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联系和生活化教学的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学生的生活面作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处理好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内容,积累生活经验,提升学习质量。本人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践行生活教育理念。
  一、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指导和依据。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所以,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地钻研,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把握学情,从而为确定教学重难点提供依据。最后,教师则需要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设计出具有生活性的教学目标。
  在组织《家的意味》教学之前,我首先分析本单元的主题,确定本框架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根据学生与父母、家人相处情况,设定了这样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的含义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本质,知道我们在生活体验过程中必须孝亲敬长;指导学生分析家庭的独特含义。
  能力目标:采取情境体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家庭内涵的认知和理解;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总结表达孝心的方法,提升尽孝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在集体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体验家人之间无私的爱,体会到家庭是港湾,父母是依靠;能体会到家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在父母给予我们关爱的时候,我们同样要给予父母同等的关爱,实现与父母情感的积极交流,传承良好家风,学做有孝心的人。
  在如此生活化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对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化的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探究。
  二、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挖掘多样的教育资源,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灵活地运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也指出,教师要学会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因此,我在组织《家的意味》教学活动的时候,对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挖掘和设计。
  首先,教材是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载体,所以,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对教材中的该节课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尝试利用教材中所展现的生活化素材,如插图、案例等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其次,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的来源,在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打破教材的限制,走进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选择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如中国人春节家庭聚会的传统、春运大军、家风、家训等。这些内容是学生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可以切实感受到的,如此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还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后续的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环节
  在确定了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接下来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究,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
  导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生活化教育理念是贯穿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始终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活动。一般情况下,我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在导入环节,为学生选择、展现一些他们熟悉的,且感兴趣的生活化的话题或实例,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生活资源的辅助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求知欲,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身道德与法治探究活动之中,提升课堂学习质量。
  比如,在组织《家的意味》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我想有个家》这首耳熟能详的乐曲。在美妙乐曲的倾听过程中,学生不由地在腦海中浮现出父母、亲人相处的画面。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小到大,你有没有非常想念父母、家人的经历呢?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家人呢?如此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初步地感知到家庭的温暖,为深度理解这节课的道德内涵做好准备。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采取适宜的手段将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给予学生切身体验生活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感知到生活中所蕴含的知识内容,同时联系自身已有的生活经历,对这些知识内容展开深入地探究,从而借助人事物的联系,建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尽管我们所使用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了很多生活化的知识内容,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大都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具有抽象性,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学生是难以深入建立理解的。而且,在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会失去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采取应付态度机械学习,严重地限制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以情境为桥梁沟通道德与法治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积极探究,建立对所学的深刻理解。   比如,《家的意味》这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建立对“家”的正确认知。但是对于部分初中生来说,“家”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看似很熟悉,但是说起来却很困难。对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首先立足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历,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家是什么呢?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觉得家是这样的。在如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建立对家的感性认知。接着,对于什么是“家”,学生可以自主地分析教材内容,通过教材理论,探寻到“家”广泛的意义,从而引出“家”的内涵。如此教學,不仅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建立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认知,还使学生在分析生活经历的过程中,锻炼思维,积极归纳,提升学习能力。
  现实生活场景是复杂多变的,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无法将所有的生活场景都展现给学生,此时就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利用网络、报刊等搜集与“家”有关的案例或社会热门话题,从而在大量生活材料的辅助下,开拓视野,建立对“家”的深度认知。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共享信息,合作讨论,在思维碰撞过程中,理解所学。与此同时,在参与如此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获得信息搜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体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课后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伸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完成填空题、简答题等。如此机械的课后学习,割裂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生活化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将生活作为教学的来源和归途,尤其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既能延伸课堂所学,又能就获得生活能力的发展。
  因此,我在组织《家的意味》这节课教学之后,为学生布置了写信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与父母相处的一点一滴,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文字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寄予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除此之外,我还立足这节课帮助学生尽孝心的要求,为学生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来做”活动,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帮助爸爸妈妈分担家庭责任,或者打扫卫生,或者做一顿饭,或者给父母洗一次脚。为了使学生真正地投身到生活小事中,我要求他们做好生活记录,利用月末时间,鼓励小事共享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的生活感受。在完成如此课后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就是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而且,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所学的认知和感悟,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实现健康发展。
  四、 总结
  总之,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该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树立生活教育理念,联系教学所需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借助此目标,挖掘教材生活资源,融合现实生活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教学导入、教学实施和课后复习等环节入手,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驱动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经历的辅助下,建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珊.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法治教学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8(32):38-39.
  [2]刘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55.
  [3]宋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6):106.
  [4]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3):80-81.
  作者简介:刘翔,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外国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1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