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陶行知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思想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剑眉

  摘   要 陶行知美术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育才办学时期,他以生活教育思想为基础,坚持以美术精神办学治校,积极延聘名师提升学生作品质量,因地制宜设置美术课程,加强美术教学管理,通过多种举措扩大学生作品的影响。陶行知美术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实用性、创造性、整合性与美学性等特征,对当下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  育才学校  绘画组  美术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在诸多领域都有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内涵,在美术教育领域亦是如此。陶行知美术教育思想以“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大众性”和“实践性”,教育学生积极创作反应人民生活、关心大众疾苦、展现家国情怀的艺术作品,通过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达到提升国民素养、实现民族复兴的教育目标。
  一、陶行知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育才学校创建于1939年7月,是抗战期间陶行知为了培养有独特潜质的难童而设立的。“创办育才的主要意思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1]在育才学校,陶行知先后分设七个特长组,其中绘画组是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主要形式。他通过以“美”治教、延聘名师、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作品展示等形式,形成了系统的美术教育理论。
  1.坚持以美术精神办学治校
  在育才学校,陶行知坚持用美术的标准来衡量与审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他认为:“办事美术化是诸生所应受之教育之一小节,但是必要之一螺旋”。办学治教要不断地发现与利用自然之美,他提出选择学校校址要考虑的五个要素之一就是“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2]。当年陶行知为寻找育才学校的校址,“他自己到处爬山越岭地寻觅,终于在合川草街子镇凤凰山顶上找到一座庙宇叫古圣寺,……风景壮美幽静,空气流通,阳光充足”[3]。育才学校的改造也秉持美术精神,陶行知说:“改造应当秉着美术的精神,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环境出现和谐的气象,我们要有欣赏性的改造,不要有恐怖性鬼脸式的改造。换句话说,我们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的精神”[4]。在育才学校,陶行知亲自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种上红花绿草、瓜果蔬菜,在池塘内种藕养鱼。1943年7月23日,陶行知在致吴树琴的信中,以诗样的语言对师生们共同创造的育才学校之美作了细致生动的描述:“紫薇花是盛开了,被豇豆架包围。好像是几位美人被人群的高个子遮住”。“葡萄藤也长得茂盛,给它造了梯子,让它攀上棚去完成庇荫的任务,同时长得好些……”[2]在陶行知美术治校的思想引领下,整个育才学校校园美丽整洁、文化浓郁,成为学生们进行美术创作的美丽天堂。
  2.强调美术教育要聚焦家国情怀
  陶行知的美术教育与他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的深刻认识和深厚感情分不开。他从一开始就批评那些放弃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盲目摹仿西洋画的“时髦玩艺儿”是一种十分幼稚、愚蠢的艺术洋八股,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行为。他的这一思想在育才学校体现的非常明显,无论是育才学校绘画组的组建与发展,还是教学、创作、展览等活动,都是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民众素材,还是抗战题材;无论是描绘现实中国的苦难,还是绘就未来民族发展的美好图景,都体现育才学校绘画组的师生对国家、对民族满满的爱。可以说,没有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就没有育才学校。在陶行知看来,中华文化艺术形式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修养和儒雅情操。他经常给学生展示中国书法从古至今的演变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5]。他也曾题写了大量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书法艺术作品,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谦谦君子,用涉大川”等,这些作品深深地感染学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3.注重延聘名师提升创作水准
  陶行知强调,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4]。彼时的重庆城内聚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几乎整个中国的艺术精英都汇集于此。“绘画组要找最好的画家来教”,绘画组首任主任是著名木刻家陈烟桥,教师主要有现代版画家、美术评论家王琦,原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许士骐,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著名版画家汪刃锋,著名版画家张望,擅长版画、美术理论的刘铁华,徐悲鸿大师的学生梅健鹰,现代漫画家叶浅予,漫画家沈同衡,漫画家华君武等。这些教师平时都亲自走上教学第一线,他们基本上都要在育才学校担任专业教师超过一年。学生们通过他们又认识了更多的名家大师。例如,梅健鹰老师是徐悲鸿的学生,他为了让同学们欣赏当代著名画家的真品佳作,带领同学们到徐悲鸿的寓所拜望,徐悲鸿便给学生讲解世界名画,同学们知道了众多的世界艺术大师及其代表作,如米开朗基罗、拉裴尔、达·芬奇、米萊、罗丹等等。
  4.设置因地制宜的美术课程与实施教学
  按照育才学校当时的课程方案,美术课程在普通组和绘画组的教学中都有设置。在普通组里,图画作为基础文化课程的一部分,贯穿小学和中学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一般达到初中二年级文化程度后,即可参加分组学习。在特修课方面,绘画组开设素描、漫画、水彩、木刻、野外实习、艺术概论、画理、社会科学概论(后逐步设人体解剖学、透视学、美术概论、国画、广告画和美术史等)。此外,绘画组还让学生接触英国水彩画,苏联的现代木刻和西欧的现代绘画,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高标准地培养“绘画幼苗”。在教学上,陶行知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既注重理论学习,又强调技能训练。在育才学校,美术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艺术理论探讨,二是名画赏析,三是素描教学,四是速写教学,五是木刻教学,六是色彩画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育才学校所有学生按照特修课分组进行教学,也就是复式教学,所有学生在一起进行上课,按照专业程度的不同分别由专业教师教授和由高年级学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   5.积极展示与宣传学生美术作品
  陶行知积极利用多种社会关系,组织学生参加、参观书画展览。整个办学期间,育才学校有影响的画展主要有:1942年1月在中苏文化协会展览抗敌儿童绘画作品;1943年3月在青年会展览儿童抗敌美术作品;1943年3月在大梁子青年会、管家巷、儿童美术馆与夫子池励志社展览版画国画;1944年10月在中苏友好协会展览素描、水彩、木刻、图案;1945年4月在江苏同乡会、儿童美术馆展览乡村题材作品。对此,《新华日报》评价指出,这些作画者的年龄多在十二岁到十八岁之间,而作画技术的熟练,比重庆市历届名画家的画展并无逊色,足见该校教育的成功。冯玉祥将军也写诗称赞:“小小艺术家,成绩真可夸。各拿刀和笔,绘画抗战画。处处有意思,幅幅都秀拔。表现出天真,满眼皆奇葩。”[6]育才学校绘画组不仅长期举办画展,还给学生的作品提供刊发的机会。绘画组在《新华日报》上编绘了“抗战儿童画刊”,不定期刊出。学校还为学生作品出版《幼苗集》。《战时教育》杂志更是每期都采用育才学校学生的木刻作封面或插图。
  二、陶行知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陶行知育才學校美术教育思想是逻辑缜密的体系。他以生活美术为思想基础,坚持大众美术观,注重美术教育的思想性与专业性,积极延聘名家大师来校任教,通过科学规范而又符合实际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强化创作质量,并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平台,扩大影响。总的来看,陶行知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思想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大众主义的审美观
  陶行知有着强烈的民众情结[7]。他认为,绘画应该“为老百姓而画,画老百姓的爸爸,画老百姓的妈妈,画老百姓的小娃娃;画出老百姓的好恶悲欢,作息奋斗,画出老百姓之平凡而伟大”。他强调要用美的观念去改变人们的生活,要使人们的生活符合美的观念。不要以公子王孙笔下的风花雪月、公主小姐手中的扇缀为美,要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美,美在于民众自我的感受。他说:“画一幅图画,写一张字,如能自慰慰人就叫做美”[8]。在陶行知看来,艺术从生活中来,艺术离不开民众生活这个大舞台,社会为艺术和艺术教育提供条件,所以,他主张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应统一于积极向上的民众生活。他说,画是“做工之画”“大众之画”,要体现出生活主义和民众主义的精神,要用美术的精神改善民众的生活,给予民众一个美的世界,使人们过艺术的生活是美的最高境界。
  2.实用主义的艺术观
  陶行知的艺术观受杜威实用主义艺术思想以及西方朴素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很大,他认为,美术创作应坚持问题性,坚持实践性,不要花架子,不留于形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譬如,在纪念育才学校成立两周年时,他说:“二周年纪念要发出将近三百封信,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培养二十几位幼年的秘书。写得不及格的摔进字纸篓里,顶多摔进去三次便及格了。这写及格不就等于一门书法考试及格了吗?”[9]再如,育才学校条件简陋,但是绘画组因陋就简,所有的美术设施都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创造。他们创造了一座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又自制了一批室内写生画架、画板。陶行知认为,“自然化的人生美术与人生化的自然美术尤其可贵”[10]。艺术美是指向学生真实人生的,按这一思想,陶行知竭尽全力地把美术与育才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紧密连接起来,尝试通过美丽的景观陶冶师生,勉励育才全校师生共同创设艺术之环境,使育才学校美的实在、美的真实。
  3.创造主义的创作观
  创造是陶行知美术教育思想的关键词之一,陶行知曾告诉学生,人要动脑子创造,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人创造的。八大山人把白纸变成一幅优美的画,米开朗琪罗把一堆土变成一座不朽的雕像。在育才学校,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分为五大部分,其中之一就是创造艺术之环境。育才学校的美术教育创造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陶行知认为,创造艺术的环境,不是要把育才学校“制成一座新屋,老太婆敷粉擦脂涂嘴唇是怪难看的。但是,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在陶行知看来,创造不仅产出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锻炼人格。例如,育才学校绘画组教学条件与教学设施的创造,不但可以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中渡过条件设备落后之难关,而且可以使同学们“在创造劳动的洪炉里,他们渐渐的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把自己造成手脑双挥的小工人”。为激励师生进行艺术创造,陶行知还专门设立艺术创造奖金。1943年底,陶行知起草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在美术方面,创造奖金就是发给对绘画有贡献者的集体或个人。
  4.整合主义的美教观
  美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是陶行知美术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在育才学校,由于绘画组学生与其他组之间存在着隔阂,互相没有影响,都觉得学好绘画就可以了,所以就会出现重美术轻文化的问题。陶行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各个专业组都出现了学生光上特修课,而忽视普通课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强调:“以后分科配合其他科目进行教学安排,强调学生不能只管自己组,而是应该参与集体生活和集体学习”[11]。他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力,要求学生用3/4的时间学习作为“文化钥匙”的基础课,用1/4的时间学习各专业组教师自拟定的特修课程。正如陶露西·尼达姆所指出的:“育才学校对这方面的危险倾向是成功地加以避免了。首先,学生的专业学习只占学生学习实践的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其余是在普通组接受一般的教育。其次,孩子们和教师们都过着很好的集体生活,已经养成合作互助的习惯。”[12]为进一步加强学科融合,培养育才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陶行知还创造性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如《化学之舞》《莫斯科外长会议》《带表演的诗朗诵》等,这些活动整合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科学等学科知识,效果良好。
  5.美学主义的美术观
  陶行知是从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美术教育的,是一种“大美”之美。他在《育才学校校歌》中写道:“真即善,真即美”[1]。美术并不仅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达致精神、表述情感,从单一的美术上升到集思想与意识、个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价值整合的美学意义,通过自然美实现人生美是陶行知美术思想的基本的美学意义。而这一个体性的美学意义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使陶行知的美术教育思想走向更高一级的社会性美学意义,即造福民众、改造社会、振兴国家、复兴民族。例如,在育才办学期间,他以书写春联等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作为学生与民众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在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了教育和社会环境,提升了民众的审美情趣。再如,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多次举办“抗战画展”,描绘抗日英雄的英勇奋进,勾画民众的坚贞不屈。这样,陶行知的美术教育就上升到了情系国家、民族,对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满满的爱恋这一美学意义上来!   三、陶行知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的启示
  陶行知育才学校美术教育坚持生活化与专业化相结合,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技能性与情感性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摒弃美术创作的功利化,强调美术的审美陶冶功用,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美术教育体系。借鉴陶行知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结合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实,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改进。
  1.中小学应高度重视美术教育
  陶行知在艰苦卓绝的育才办学年代,十分重视美术教育,不仅专门成立绘画组培养儿童的美术专业才能,而且规定育才学校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绘画,充分挖掘儿童的绘画潜能,培养儿童美术能力。反观当下,在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认知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上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從而引发中小学生美术素养不足,美的观念出现偏差,美感不强,美丑不分,缺乏美的体验。我们要坚持以美治校,以美治教,育美术于知识学习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坚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当下中小学美术教学存在明显的重视艺术性,轻视思想性的问题,专注于绘画技能的提升,忽略了美术创作与作品中的思想性的解读,压抑了儿童的美术想象力,把美术技能的提升作为美术教育的唯一内容,而美术作品与创作过程中的价值、目的、道德、精神以及家国情怀等思想性的内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思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美术教育实践,我们应该强化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思想性,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儿童的美术想象力,强调美术教学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做彰显时代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3.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坚持生活化与专业化的统一
  在陶行知看来,美术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要走到民众中去,在民众中、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要师从陶行知,从课堂中走出来,从学校中走出来,在形态万千的自然环境中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习与创作。美术教育既要重视专业化训练,更要关注生活化的熏染,实现美术的生活化与专业化的融合发展。
  4.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打造高品质的教师共同体
  在育才学校,陶行知通过“延聘名师”“艺友制”“习团制”等多种方式,将育才学校发展成为一个“艺术教师共同体”,儿童处于这个共同体之中,绘画能力与美术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说,育才学校的美术教育品味之高主要是因为陶行知为儿童们提供一支高水平的美术师资队伍。同样,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校园之内,可以通过实施“艺友制”等方法,充分挖掘并利用优质的校外资源,让那些社会知名的名家大师为学校美术教育服务,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准,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这样在以后的美术发展道路上才能立意高远、少走弯路。
  5.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形塑学生的审美文化与能力
  在育才学校,陶行知设立绘画组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训练天才儿童的绘画才能,实现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儿童自成高格,形成高雅脱俗的文化品格。当前,我国中小学受社会庸俗文化甚至低俗文化影响甚巨,社会上一些丑陋的甚至污秽不堪的美术作品进入校园,对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美术做好美育工作,弘扬美育精神,重树高雅清新的美的文化,使儿童在校园内体味“美”的享受,成长为形象美、语言美、心灵美与行为美的美好少年,这才是陶行知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白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M].上海:新中国书局,1949.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日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6] 冯玉祥.小艺术家赞——为育才学校儿童画展而作[N].新华日报,1942-10-19.
  [7] 胡金平.知识人与政治人:陶行知教师角色理论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2).
  [8]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0]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9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12] 陶露西·尼达姆.育才学校[J].重庆陶研文史,2015( 01).
   [作者:刘剑眉(1993-),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0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