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促使道德与法治成了教育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的重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情境教学法的内涵特点作为切入点,对其不足与未来展望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的运用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意识;内涵特点;运用策略;不足与展望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会用学过的理论指导生活,道德与法治意识淡薄。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要优化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方法中的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再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这样学生就能快乐地自主学习以达到综合素养能力提高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 情境教学法的内涵特点
  “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体验,这种情感上的体验能够引导学生自发地深入探究情境的内涵,以此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的生活素材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创设出生动而又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情真”“意远”的特点深入学生的意识领域,引导学生进入充满情感因素的场景,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认知情境的兴趣,深入探究情境的意识,以此来掌握情境对应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其内涵,进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二、 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情境教学理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发展也有效推动着情境教学实践的进程。但是现在仍有部分教师是为了情境教学而进行情境教学,形式化现象过于严重,不能真正地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来进行有意义的情境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不到最大效果的发挥,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作为教学情境创设的依据,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正确地认知,从而在情感上很难产生共鸣。同时也存在情境创设过于复杂,导入时间过长,学生只顾听故事情节,课堂教学本末倒置,有失主次。
  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非常重视情境教学法,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创设相应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而这却导致了课堂知识都是以碎片化、片段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做非但没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而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未来展望
  对于情境教学法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众多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都在致力于情境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时,中国教育更要笃定前行,要在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实现突破与创新。首先,情境教学的研究要基于新课程改革,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依据,重视生本教育,同时也要注重有效教学与新课改理念的一致性。其次,要着眼于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研究中,让情境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再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教学情境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合作探究与问题解决。最后,要顺应国际教育趋势,将自身教育优势与国际教育最新理念相融合,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吸取国外教育优点,为我所用,让中国教育达到国际顶级教育行列。
  三、 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教学策略
  (一)生活情境再现,让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
  “生活即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陶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或者直接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知识”的价值,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上机械地记忆以应付考试。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时,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进行教学,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让学生更多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道德与法治,体验道德与法治,让他们有意识地去思考道德与法治,进而主动去学习道德与法治。
  例如,在教学《理解权利义务》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进行调查,让学生采访一些人:“您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吗?”“您对在公共场合吸烟、喧哗、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有什么看法?”“当您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您会怎么做?”等问题。在调查的结果中:多数人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些了解;多数人对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表示会去制止;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多数人表示会选择去有关部门投诉,也有少部分人选择报警。学生了解了生活中人们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调查结果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再从数据中整理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教师运用这种深入生活的情境调查法后,学生可以较直观形象地了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我原來是怎么做的,以后我又该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学会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二)课堂情景演绎,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
  在初中生这个年龄段,都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演绎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以此让学生真正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把道德与法治知识当作为人处世的准则,判断是非的依据。
  例如,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情景剧:学生A在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的途中捡到一个黑色皮包,学生A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五千元现金,却没有任何失主的信息,学生A在皮包掉落的地方等待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人过来认领,学生A就把五千元现金捐献给了敬老院。失主学生B通过监控录像发现了自己的皮包被学生A捡到,学生B找到学生A后,要求学生A归还五千元现金。教师以这场情景剧开展“积极奉献社会”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讨论“学生A的行为属于积极奉献社会吗?”有的学生认为关爱老人属于积极奉献社会行为;有的学生认为拾取他人钱财作为己用不属于积极奉献社会行为;有的学生认为学生A等了失主一段时间,说明他想还钱,后来他把钱捐给敬老院,他可能认为并未占为己有,他也许不懂得这已触犯了法律。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在学习与生活中,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道德与法治意识,这种意识,既能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又能让我们不触犯法律法规。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结论:学生A看望敬老院孤寡老人属于积极奉献社会的行为,但是他拿别人的钱去捐献,既违背了道德,又触犯了法律。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讨论中对道德与法治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生相伴的关系,学习是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思考的前提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情境:一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致,二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三是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思考,让学生在欢乐、合作、交流的课堂中各抒己见、各展才能,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例如,在教学《维护公平正义》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视频教学,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短片:(1)一位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开车,由于车速较快,将两名女学生撞出数米远,司机没有停车,继续开远,在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肇事者不但不关心伤者,反而态度甚是冷漠嚣张并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并对前来制止的执法人员采取辱骂、暴打等行为。(2)小多学习比较努力,可成绩总是上不去,教师多次找小多谈话,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让小多转学,小多不敢把教师的话告诉父母,非常苦恼,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在学生观看完教学短片的情境下,教师趁势创设问题,“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位肇事者与这位老师的行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顺势引到本节课的主题“维护公平正义”上来,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公平?”“什么叫正义?”“公平与正义有怎样的价值?”“公平与正义的要求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公平正义的行为?”“个人、国家应当怎样维护公平正义?”等。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位学生都有了一些想法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得出结论:这位肇事的学生虽然是官二代,但他践踏了公平正义,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位教师歧视学生,没有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当然也会受到道德的谴责。通过问题情境创设,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到了更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公平正义,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进行了有效培养,从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用道德与法治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维护公平正义。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心理健康和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要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的生活素材和生活实际为参照来创设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宜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做一个有道德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刘金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9(7).
  [2]丁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17(1):35-36.
  [3]丁淑媛.以角色化提高情境化英语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11).
  [4]赞科夫编,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6.
  作者简介:
  曾辉,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建宁县城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7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