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物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都与生物有关。生物是生活的缩影,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时,要将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从而消除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陌生感、距离感,更好地融入文本的学习中,理解并运用生物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会感到生物学习空洞机械,而是真真实实地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会更加愿意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由此可见,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浅谈一点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以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以探究生物的生命规律和生物现象为目的,因而生活知识主要来源于自然和社会,因此,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符合生物教学的本质属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不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获得自主发展,产生有效记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细致地探寻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际意义
要想将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改变传统机械乏味的现状,教师就要追溯生物教学的本质,采取符合生物教学属性的方法。生活就是生物教学回归本质的体现。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使知识内容牢牢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这种记忆是持久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因为活生生的生活素材、生活实例、生活场景始终徘徊在学生的脑海里,只有被触及就会产生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记忆的有效途径。此外,生活化教学还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手段,学生在不断运用生活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实现自主发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发展意义。
二、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第一次接触生物,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需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将学生带入与文本相符的情境中,并从情境中逐步过渡到生物学习。这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的良好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生物规律、现象,并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释生物现象,对生物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浓厚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时,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相关知识的学习:早餐都吃了什么?为什么吃完饭就不会感到饥饿?食物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带着这几个喜闻乐见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还为他们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不仅在导入新课时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出新课,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也始终坚持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不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体验,从而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生活中的各种食物,米饭、馒头、土豆等糖类食物、肉、蛋、奶等蛋白质食物图画,通过直观的画面和生活认知让学生了解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米饭中含糖、鸡蛋中含有蛋白质、肉中含有脂肪等。在学习“各种营养物质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环节时,教师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图文并茂的情境,不断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如缺碘导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钙造成的佝偻病等。若这些知识教师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会激起他们的排斥心理,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但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使知识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增强记忆的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生物,生物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增强生活意识,改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生物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生活化的方式
生物虽然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但由于内容广泛,很多内容抽象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中提炼丰富的感性材料来支撑学生的思维活动,即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生物教学过程,体验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儿歌、游戏、故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通过直观教学拉进生物与学生的距离,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生物兴趣。
以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但由于这些过程是在人体内进行的,学生用肉眼看不到,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考虑到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故事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理解,加深记忆。并且故事教学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比较理想。故事内容为“种子历险记”:小明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了下去,这粒种子在小明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歷险记,它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万丈深渊,更躲过一劫,就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在一起,最后在小明上厕所时离开了小明。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食物的消化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先是被牙齿咀嚼(故事中轧钢似的东西)、再进入胃中(故事中的万丈深渊)并在胃酸(故事中的酸雨)的作用下将蛋白质初步消化,接着是小肠(又长又窄的迷宫),最后是大肠。就这样,通过采取故事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抽象地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事物,让学生在趣味化的学习中不仅了解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还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形状有了直观的理解,如小肠又长又窄、牙齿像轧钢等。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生活经验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的知识比较缺乏,这些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通过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结合故事展开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三)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索,也是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问题就像一把利剑,可以直击学生的心灵。虽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随心设计问题,而是要站在艺术的角度,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问题一次次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乐学、善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七年级生物《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呼吸道有深入的了解,将他们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生活化问题:遇到雾霾天气我们为什么要戴口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想到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被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你都知道哪些呼吸道疾病?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了解到呼吸道的组成和作用,明白虽然呼吸道能够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但这种处理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只有保持空气新鲜、清洁才是防止呼吸道疾病的有效手段。就这样,通过提问生活化的问题将文本中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串,使知识条理化、清晰化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增强记忆效果。并且还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让课堂教学取得最大效益。
(四)利用生活化的资源
初中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对教材中的有些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时,不要就教材讲教材,而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将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相符合。但这个补充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例如,在学习《合理營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地沟油”事件,人们使用后患腹泻、肠炎,严重的还发生肿瘤。让学生了解到三无、有害食品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实践“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目标。并给予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科学教育就更能生活化,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若一味地进行理论说教,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会流于表层。加入生活资源后理解得会更深刻。
(五)布置生活化的练习
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化能力,符合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规律。传统的练习以书面形式为主,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将学生从枯燥的书面知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实践,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尝试。如在学习了《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环境的事例,通过亲自考查,将各个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补充课堂所学。
总之,生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初中生物教师不但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更要通过生活教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他们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提升实践能力,让初中生物在生活的点缀中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康澄心.生活化策略,提升课堂效率的有力推手:刍议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7(11).
[2]吴猛.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7).
[3]江巧明.创设生活情境 走向生命课堂:简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化情境教学设计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7(1).
[4]赛为尼散木·海里力.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J].读写算,201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8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