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训与开发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开展教育的前提,而“课程思政”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不断挖掘课程中思政育人元素,才能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目标。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章以培训与开发课程建设作为切入点,从使命感的培养、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因子。根据培训与开发课程和思政内容的特点,可以从分析教学内容、改善师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思政教学元素。
[关键词]培训与开发;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基金项目]2018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的研究”(ZZDZ18003)
[作者简介]李 强(1990—),男,山东潍坊人,硕士,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023-02 [收稿日期] 2020-03-02
一、培训与开发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培训与开发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培训者通过掌握培训对象的情况及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进行分析、培训师培养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以最小的培训支出收获最大企业产出。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员工培训与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法选择、培训方案与计划制定以及培训师选择与培养的技能和方法,能够结合实际,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
(二)课程目标
培训与开发以大中小企业为出发点,关乎企业生存、发展以及利益实现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目标主要是学生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培训与开发工作的技能技巧,具备企业管理的企业人才识别以及企业培养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勤奋务实与细致耐心等职业精神。在走到岗位之前,做好充足准备。
二、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培训与开发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偏重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培育,缺乏爱国教育等内容的融入,过去因为课程思政内容无体系、不鲜明的原因,课程思政与专业课也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多是流于表面。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较差,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一)专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建设时间短、经验缺乏是最主要的问题,尽管专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但是还存在碎片化、融入过程僵硬、两张皮的情况大量存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水平仍待进一步提升。
(二)思政课程融入方式存在较大问题
思政内容融入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问题。首先,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没有确定好教学内容、流程、制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无法做到可测量的情况;其次,融入内容也是一个很大问题,教学知识点、学科发展史、案例教训等等都没有充分挖掘;再次,融入方式方法中,单一的授课法,学生查资料,做方案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思政课程的要求。
三、培训与开发课程实施路径
(一)建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挖掘思政元素
1.学生理想与使命感的培养。培训与开发课程中,需要当代青年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追求,但仰望星空,还需脚踏实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进行该课程的实施[2]。例:家国情怀因素中,结合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学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因素作为培训设置的原则;国际视野因素中,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道德与责任等因素制定培训内容。通過培养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的健康福祉为己任,为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2.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中,更加突出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例:在培训中,公正因素要结合起点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程序公正、社会公正等来制定培训评价内容;法治因素要结合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尊重法律、崇尚法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来规范培训流程、培训内容,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培育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
3.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一个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育人目标与职能。大学生都面对着诸如人际关系、就业、恋爱等的心理压力与困惑。例:培养学生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互动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履行相应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升师资思政德育能力
第一,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从知识点来挖掘思政元素,而且要从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观、哲学以及思想情感来挖掘,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的经历、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中国元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和针对性问题等都是挖掘方向。第二,组建思政教学团队,培育自己的课程思政“专家”,以多学缘结构为方向,加入其他学科老师,开展不定期的研讨,来抓典型、抓案例、抓宣传推广。第三,打造良好的校园思政文化,通过一部分老师建设思政文化,影响身边的人群[3]。
(三)改进教学设计与方法
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法课程为基础,通过思政建设中通过穿插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和时政热点,案例引用中注重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中挖掘思政资源,树立“四个自信”等意识。同时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4]。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企业实地考察、学生小组互动分享、邀请企业领导现场交流、红色文化培训等实际内容,深耕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用足用好三大育人场域(课堂、教学App、第二课堂),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养成“公平正义、团队合作、规则意识”等品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产生共鸣,内化知识技能,提升情感体验。并且不断地挖掘校企合作等社会资源和师资资源,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四)改革考核管理方法
为了达到培训与开发课程育人目标,在日常课堂互动与作业中,增加职业道德素质评价模块,为了评价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之外,能否具有团队与个人的配合、辩证性思维以及爱国主义思想等,把培训与开发课程章节任务细化实施,通过学生个人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者评分方式,对学生进行打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道德培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做好“课程思政”,我们任重道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融入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如何把偶发性的思政内容变成学院文化、系文化甚至教研室文化。因此,要不断地加强“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高校才能在教会学生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爱岗敬业、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的思想政治涵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62-67.
[2]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3]李鹏.“课程思政”在《风险管理》课程的实施路径[J].智库时代,2019(10):129-131.
[4]鲁晨琪.《网络营销与创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探讨,2018(03):10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8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