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对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给出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 “双核心”能力;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3-0046-03
  1 引言
  “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对我国建设新型制造业,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制造企业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人才需求也随之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作为给高端制造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随着山东省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各职业院校发展的迫切要求。只有构建以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院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重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开发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应用脱节;课程体系不能同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才目标的要求等。目前,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及课程体系开展了广泛的行业、企业、兄弟院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各高职院校目前的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下面一些问题。
  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  现代装备制造业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群工作领域综合知识的技能人才。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各专业自成体系,形成较好的纵向衔接;但横向扩展的模块化课程还未成体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符合“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几乎所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都较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或增加集中实训周的方式,使得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但此方式培养的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这就需要大量的掌握最新技术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2]。
  因此,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制造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势在必行,构建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两大核心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
  3 专业群建设的优势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与整体办学水平。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各专业自成体系,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较少;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背景下,即使是实力较强的单个专业,也很难把握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由学院所在的区域经济特点、行业背景、自身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由多个工作领域相近、职业功能相同或专业基础学科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将专业建设转变为专业群建设已势在必行。
  专业群建设主要指围绕专业群,对专业群内各专业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资源进行整合配置,这样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使学院能够在行业和区域内合理配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整合分散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形成专业化的組团式实训基地,降低教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3]。将专业建设转变为专业群建设,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也带来极大的方便,有利于更加合理地配置教师,形成专业群教师队伍优势,增强专业群整体办学实力。
  4 “双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目标是服务就业培养、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围绕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等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人才培养体系既要包含专业的课程体系,又应包含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专业拓展课程体系,共同支撑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包括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专业群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根据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岗位的需求,以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搭建一个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五个课程模块(专业群共享课程模块、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建设中课程建设是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在课程体系开发中,以专业调研为前提,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针对岗位主要工作任务,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在课程建设上主要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既要考虑就业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后初始岗位、提升岗位、发展岗位的职业发展路线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4]。   1)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原则,充分发挥“两课”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该平台包括本专业群所必需的思想道德修养、“两课”等所有文化基础课及核心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专业群共享课程模块。进一步整合资源,面向与专业群相关的诸多岗位,抽取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共同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专业群的共享专业课程。共享课程模块为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内学生将来在本专业群领域内工作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专业技能需求分别设置的专业技能课程,可以是按照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思路形成的项目化课程,也可以是通过职业活动分析,围绕某一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所适度够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同时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融入项目课程的教学,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专业技能需求,并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培养相应的专业技能[5]。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需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通过多种措施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行提升。
  1)以“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上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同时,开设四门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与创业培训课程、职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创新课程、“三个一”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课程(开展一项基于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大学第一个暑期完成;开设一门“创业管理”课程,大学第二个暑期完成;完成一份基于专业项目的创业计划书,大学顶岗实习期间完成)。在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竞赛中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创新思维和能力。
  2)产学研结合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智能制造专业群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引入知名企业入驻校内科技园。在专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校可参与企业研发项目,达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3)改进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创新创业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保障和激励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创新创业活动。
  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职业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专业特点,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知识传授、项目实施、社团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德育教育。
  1)知识传授。专业课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根据装备制造业职业岗位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工匠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肃认真、节能环保等精神品质;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项目实施。在专业课程的项目实施中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思想品质,通过社团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追求卓越、敬业乐业等精神品质。
  3)构筑思想道德教育平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建设校外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构筑思想道德教育平台,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通过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专业拓展课程体系  科学设置专业群拓展课程模块,可以实现按不同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分类培养,较好地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智能制造专业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主流技术、时代精神、社会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拓展选修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将通识类课程、跨专业核心课程、卓越人才培养等课程,在每学期面向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雙核心”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体系、拓展课程体系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创新型、发展型和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5 结语
  随着“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将快速发展。结合行业背景与区域优势,以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专业群建设规划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专业间内在联系与沟通,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实践证明,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双核心”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将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课程体系有效融为一体,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增强,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迁移能力,确保了智能制造专业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近两年,专业群学生参加科技研究与项目共九项,11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毕业生双证书率和一次就业率均为100%,企业满意度达95%以上。
  参考文献
  [1]蔡泽寰,赵劲松,耿保荃,等.智能制造来袭,谁能从容笑对[N].中国教育报,2015-12-10(09).
  [2]韩彦芳,欧阳志红.“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2016(6):22-23.
  [3]柴福洪,陈年友.高等职业教育名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4]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5]王汉荣.高职重点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沙洲职业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为例[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3):36-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8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