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视域下预防校园欺凌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全力做好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已经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文章对校园欺凌进行解析,分析新视域下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更新观念,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健全制度,全面加强管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管理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校园欺凌;学生;预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4;G6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7-0042-02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而且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使学生出现沮丧、自卑、情绪失控、成绩下降、逃课等现象,甚至成为学生一生不可磨灭的阴影。因此,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现象、做好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成为当前重要的议题。本文主要对新视域下预防校园欺凌对策进行探讨。
   一、校园欺凌解析
   1.校园欺凌概念
   关于“校园欺凌”这一概念,不同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欺凌是一种蓄意的、持续性的欺压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主要是借助言语、肢体等侵犯他人;还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欺凌应该用“霸凌”进行表述,对学生力量不均衡互动的结果进行表述。2016年,相关部门明确提出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自此之后,校园欺凌被正式确定下来。
   笔者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校园欺凌”这一概念进行了总结:主要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一种欺凌,是一方学生单次或者多次蓄意、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对另一方的学生造成身体、财产或精神损害的现象。具体来说,校园欺凌现象主要可分为三大类:身体暴力(利用打架、斗殴、勒索等手段,对其他学生的身体、财产进行损害)、心理暴力(利用孤立、语言侮辱等,对学生的精神进行伤害)、语言暴力(借助谩骂、诋毁等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进行伤害)。
   2.校园欺凌基本特征
   调查研究显示,校园欺凌现象主要有几个显著的特征。(1)被欺凌对象固定,且性格内向,不爱与家长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2)欺凌者在数量上处于优势,甚至在无意识中形成一个组织或者团伙,并且“三观”不正,以欺凌其他学生为荣。(3)欺凌发生的时间比较频繁,甚至每隔一周、一个月就会发生一次;欺凌地点不固定,但具有共同的特点——隐蔽,一般为操场的角落、厕所、校外某个角落等。
   二、新视域下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诱发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人因素。结合相关的调查显示,个人因素是诱发校园欺凌现象的主要原因。欺凌者往往性格暴躁易怒,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在学校的學习和生活中,常常与其他学生产生摩擦,并将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其他学生身上。被欺凌者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胆小自卑,基本上都是独来独往,即便是受到欺凌,也不敢向教师和家长说明情况,而是一味地妥协和躲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欺凌现象的反复发生。第二,学校因素。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学校常常将“应试”作为核心目标,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会滋生出多种心理问题,从最初的小摩擦演变为校园欺凌现象。第三,家庭因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父母长辈言传身教的理念出现错位的现象,就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形成错误的“三观”,甚至诱发孩子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同时,家长过分溺爱、“棍棒式”教育模式的实施,会导致孩子之间出现攻击性的心理倾向,这也是诱发校园欺凌现象的根源。第四,社会因素。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价值观出现偏离的现象。
   三、新视域下预防校园欺凌的策略分析
   1.更新观念,开展多种教育活动
   在预防院校欺凌现象的时候,学校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法治教育等,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最大限度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1)推出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邀请相关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反对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等主题活动,并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资料等,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认识到校园欺凌的性质和危害,进而让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避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在上课之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的友谊,避免摩擦和欺凌现象的发生。(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在日常教育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偏差、言行异常、暴力倾向等现象,必须要及时进行干预,通过谈心、摆事例、讲道理等途径,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逐渐改变其不良的思想,进而避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4)加强法治教育。学校可邀请当地的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到本校进行法治知识讲座,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现象属于一种违法行为,懂得借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健全制度,全面加强管控
   为最大限度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对学生的管控力度。同时,学校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打击校园欺凌现象,为学生提供保护。(1)加强监控。在校园内安装摄像头,确保监控无死角。同时,针对厕所等隐私的地方,可以采用专人管理的方式加强管理,也可以采用突击检查的形式,全面加强学校的管控工作,不给校园欺凌提供可乘之机。(2)严肃处理欺凌事件。针对学校发生的欺凌事件,学校必须要给予严肃处理,并将其作为反面典型,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3)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预防校园欺凌发生,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全力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管理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诱发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非常多,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基于此,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时候,不仅仅要加强校园管理,还要积极与家庭、社会进行合作,努力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共同加强学校的管理,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学校要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当家长发现孩子受伤、言谈举止出现异常时,应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并报告给老师,以避免欺凌现象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学校要与当地的派出所合作,努力调动各方力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现象严重危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其身体、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学校必须要明确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据此通过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健全制度和加强管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管理体系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进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宋友艳.校园欺凌预防对策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1).
  [2]乔磊.虞犯视角下的校园欺凌防治[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3).
  [3]王东海.我国校园欺凌的情境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02).
  [4]王贵琼.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对策[J].云南教育,2017(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0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