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校园欺凌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校园欺凌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常常演变成校园暴力。欺凌行为会给被欺凌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给学校的校风、名誉带来负面影响。导致欺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析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特征,并对预防校园欺凌以及事后的处理提出对策。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9-0061-03
  校园欺凌多发于青少年群体,高中生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高中校园欺凌背后的原因不仅包括家庭因素与社会外界因素,还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心理因素。欺凌不仅仅会给被欺凌者带来伤害,欺凌者和旁观者的心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是有效预防高中校园欺凌的关键[1]。
  一、欺凌行为的表现
  校园欺凌是指青少年学生之间发生的欺负弱小、言语羞辱、敲诈勒索甚至暴力殴打的行为,分为单人、少数人和多数人实施的暴力,常常发生于校园周边或者人少偏僻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语言攻击。称呼受欺凌者侮辱性的绰号,发生矛盾时使用粗言秽语诋毁谩骂,传播关于受欺凌者的谣言或闲话。
  强迫做事。要求对方为自己跑腿买东西、做卫生、写作业等。
  肢体冲突。对受欺凌者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例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等,纠集同伙对被欺凌者使用器具群殴等。
  掠夺财物。如抢夺东西、敲诈勒索等 。
  当众羞辱对方人格,恐吓讽刺。损坏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或衣物,甚至要求对方当众脱掉衣服、鞠躬道歉、写保证书等。恐吓、强迫对方做不愿意做的事。
  拉帮结派,孤立、排挤受害者。
  网上欺凌。在社交软件或网站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的言论或图片。
  二、欺凌者的心理特征
  高中校园欺凌者常常打扮得较为夸张,与其他学生不合群,言语中带脏话,说话粗鲁,攻击性明显,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伤害他人之上,遇事极易冲动,不计后果。
  性格缺陷。高中欺凌者大多是因为家庭、性格等原因导致自身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具有攻击性,容易冲动,缺少同情心。其性格有的自卑且狂妄,有的过于自信自大,自控能力弱但支配欲很强,报复心极强。
  认知偏差。相对于书本上的说教,影视和网络游戏更能左右高中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中生喜欢模仿影视和游戏中的人物,认为拉帮结派惹是生非是江湖道义,无视法律法规,随意践踏他人尊严。
  在使用暴力侵害他人的同时,欺凌者的心理将会严重扭曲,对自身乃至社会造成严重伤害[2]。
  三、被欺凌者的心理特征
  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身材瘦小,家庭条件不好,从小自卑,缺乏反抗意识;有些学生親情缺失、不善交往,缺乏应变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
  自责心理。个别受害者在受到欺凌后会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懊恼,加以自责,助长了欺凌者的威风,为再次被欺凌埋下了隐患。
  胆小恐惧。遭到他人的欺凌后,有些学生情绪一落千丈,萎靡不振,甚至神经高度紧绷、抑郁,谨慎敏感,不敢将事情告知家长与老师。
  报复心理。有些受害者在遭到凌辱后,产生了极强的报复心理,并寻找时间与机会报复。
  四、杜绝校园欺凌的策略
  高中校园欺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高中欺凌事件频发现象,建议采用以下策略[3]。
  (一)帮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
  教育学生远离矛盾冲突,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高中生还处于青春期,尚未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欺凌行为会使中学生无心向学、学业成绩下滑等。告诉学生交朋友时小心谨慎,避免进入不良团体,与同学相处不能拉帮结派,平时不炫富、不透露经济状况。发现同学遭受校园欺凌要及时告知教师或家长,严重时应该报警,交给警方处理。
  (二)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心理建设
  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但其自我认知能力仍有待提升。学校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在课堂中呈现校园欺凌的真实案件,与学生一起讨论案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以及正确应对类似事件的方法,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建设。
  (三)家庭教育促进性格塑造
  家庭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家庭氛围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帮助家长明白其角色和责任,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应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时关注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多与孩子平等真诚地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导致高中校园欺凌的一个因素,学会交往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缓解学业压力,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等,营造和谐的班级人际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加强班风校风建设。
  (五)安全与法制教育
  学校要引导高中生转换思维,既要预防犯罪,也要预防被伤害,增强自身防范意识,掌握校园欺凌的预防及应对策略。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擅自离开学校或到安全隐患大的地方去。如果不幸遭受到校园欺凌,应主动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或者法律救助,或接受他人的保护,避免再次受到伤害。另外,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欺凌造成的危害以及欺凌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六)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开展有助于适应学习环境、培养学习习惯、调节不良情绪等的主题课程。例如,某位高中生在一次比赛中失利,感到自尊心受损,于是对优胜者产生了报复心理。心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节,慢慢消除极端情绪。   (七)强化管理,家校合力
  校园欺凌行为防治工作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教师和家长应及时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各种情况。学校对于纪律意识淡薄和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教育及心理疏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强化各方面的管理。
  (八)完善有關法律制度
  司法部门应完善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制度,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对欺凌者的行为作出相关界定,制定法律条文,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打击向青少年传播恶意信息的闲杂人员。让学生认识到,年龄小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对于造成他人身心重创,甚至危害他人生命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惩罚,必要时应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心理辅导
  (一)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辅导
  受欺凌者在被欺凌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发生校园欺凌后,老师、家长和学生应该积极关注受欺凌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开导,帮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让受欺凌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鼓励受欺凌者多参与集体活动,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走出心理阴霾。
  (二)对欺凌者的心理辅导
  对欺凌者,教师和家长不应一味地指责和说教,否则结果适得其反。应帮助欺凌者分析自身原因,让欺凌者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学会科学地释放压力,避免二次事件的发生。教师还应帮助欺凌者发扬自身长处,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
  (三)对旁观者的心理辅导
  旁观者分为冷漠型、煽风点火型、无能为力型和制止型。对于旁观冷漠型的学生,教师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对于无能为力型的学生,要训练其对不公平事件的处理能力,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煽风点火型的学生,要让其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对事态的影响。
  高中校园欺凌是学生间不平衡的攻击性行为,也是违背社会规范的表现,严重侵害了受欺凌者的合法权益,背离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宗旨。欺凌行为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难以估计的。对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为校园安全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雯. 校园欺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8.
  [2]冯奕源.高中校园欺凌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190.
  [3]李雨隆.浅谈高中校园精神欺凌[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175.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中学,界首,23650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国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9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