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银
摘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环境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生物是高中学科中和环境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和环境、人口、资源有关的内容,所以把环境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是再适合不过了。文章主要阐述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联性,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38-02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渗透环境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而高中生物课中又有很多的内容和知识是和环境有关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联性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的要求还是内容的标准,无一例外的体现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或是涵盖了环境教育的相关信息和要点。这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课和环境教育的联系最为密切。在《高中生物课标》中有对环境教育的要求,提到要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指南》中讲到我国环境形势十分的恶劣。还阐述了环境恶劣的表现形式。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生物课研究的除了生物本身的活动规律外,实际上还研究了生物和其外部环境的关系。它是研究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学科。生物和环境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要从环境中获取能量,所以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二是生物的各种活动和变化都会对所处的环境造成影响。来促进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环保的理念灌溉给学生,注重讲解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生活造成的伤害。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提到了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结构层次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自主研发环保产品。
在必修课中专门用了两个章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来写环境的保护,这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环境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要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环境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生物课程中多处涉及到环境来看,生物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充分的运用教材中的内容,采用有效的途径,那么就可以让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学的途径
1.充分运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高中生物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这课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这个起点来挖掘教材中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说”细胞的癌变”或是“细胞中的水”,通过讲解生物和环境的联系来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提高今后的学习效率。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稳态与环境》中都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这是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充分的利用社会实践来渗透环境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或是开展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先搜集一些生动有趣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将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利用纪录片、新闻节目和电影这些方式来渗透环境教育,或是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在选择影像材料时,不仅要强调环保的主题,还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使影像资料更具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到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3.充分的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除了通过教材和实践来向生物教学渗透以外,还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研究来获得情感体验。而生物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的实践和研究提高了很好的平台。在生物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而是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一是结合知识的系统性和经验性,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二是结合灌输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三是结合历史的叙述和逻辑的论证,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结合知识的传授和应用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把环境教育带进了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观察,发现出不利于环境的行为因素,并针对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说分析城市中河道的水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好的利用资源等。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专项课题组,积极地帮学生争取外界的帮助。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的通过调查走访、参观等形式搜集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师是学生和学校沟通的一个媒介,相当于学生的代言人,教师应该向学校争取,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并能在学生的操作和实践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三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结合具体的课题,做好相关的记录,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这个环境日益破坏严重的时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的掌握高中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关联性,积极的寻找科学有效的途径来渗透环境教育,以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2]郑吉宏.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5).
[3]车浩.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1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