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建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心理学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做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每册教材的单元后多数都安排涉及生活的数学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就会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做数学”的思维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而生活是最鲜活的,只有让孩子们表达他们内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他们才有兴趣。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两边,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一声“出发”,当两个学生走得相遇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人行走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什么是终点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表演相背而行,这类表演生动真实,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处在欢乐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同时使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乐于数学。
  二、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
  1.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如学生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200-98=200-100+2时,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想:爸爸带了200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件98元的上衣,他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爸爸的钱成了多少元?生:200-100=100(元)。师:接着营业员又找回了2元。为什么要找钱?生:因为爸爸多付了2元,所以营业员要找回2元。师:爸爸的钱又成了多少元?生:应再加上2元,102元。这样学生就理解计算200-98时,变为200-100,多减去2就该加上2。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抽象的运算获得具体经验的支持,从而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2.提供体验的机会,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只是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更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如三年级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1毫米有多长?教师带着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的长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1毫米有多长,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角硬币,用尺子度量出1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把硬币捏在手里体验1毫米的长度,在反复的体验中,使学生认识了“毫米”,也完成了一种认知的探索。当学生在认识“千米”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跑一跑,真实感受1千米的长度,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回归生活实际,让学生应用数学
  一个人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多少,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要看他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孩子自己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知识。
  如教学了“长方体表面积”后,设计这样一题:五(1)班的教室长8米,宽6米,高是4米,要粉刷屋顶和四周墙壁,除去门窗和黑板20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准备30千克的涂料够用吗?为什么?学生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兴趣很浓。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完成教育教学的本质任务。但数学问题生活化,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当好处而不生搬硬套,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藁城市九门乡黄庄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0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