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兴趣 成于推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韶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在大力倡导阅读的今天,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让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素养呢?
一、兴趣导航是前提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师要利用多元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意畅游,在淡淡的墨香中吸纳馥郁。
1.介绍读物梗概引发阅读欲望。如我们在指导阅读《水浒传》时,可先将武松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的故事梗概和盘托出,学生必定会被这些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从而找来原著一睹为快。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水浒世界,走进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化,感受到名著带给我们的艺术熏陶。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爱听故事,好奇心强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晨读课,举行“晨间故事推荐会”,由老师和班上的故事大王轮流上台讲述故事。故事内容不仅经过精选,而且力求题材丰富:有童话故事、科幻故事,有冒险小说、动物小说,还有侦探故事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会上,讲述者娓娓而谈,同学们津津垂听,他们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变化,时而欣喜,时而伤感,时而激动,时而紧张……每每到了情节精彩与转折处,故事戛然而止。教师相机告诉孩子: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并推荐相关读物。这样设置悬念,吊足了孩子的胃口,让他们在对故事新情节的无限期待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迫不及待地去进行阅读体验。
3.畅谈读书感受激发阅读兴趣。一本书就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阅读过程就是体验情感,发现秘密,接受熏染,评判他人思维产物的过程。教师要经常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畅谈阅读后的感受:可以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可以讲述最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还可以评论自己最崇拜的人物……通过互动参与,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情感共鸣,体验阅读成就感,从而唤醒阅读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广泛阅读。
二、方法引领是关键
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兴趣的层面,对阅读只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难以从阅读中找到“真味”。兴趣解决的是入门的问题,要使阅读成为终身的喜好,还应该“登堂入室”,这就需要方法的引领。如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圈、批、注等方式,圈划自己欣赏的好词、妙句、佳段,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困惑,表达自己的共鸣与感想等。精读品味法,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善读书者,离不开“涵咏”功夫。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必须靠阅读者深挖掘。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经典文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精品细读,让文字入眼、入口、入脑,逐渐养成潜心阅读的习惯。此外,还有诵读积累法等。当然,学无定法,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三、氛围助推是保证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学生爱读书了,会读书了,还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让阅读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得以巩固、提升。
1.优化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营造勤奋读书、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师生酷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师生沐浴在这充满语文味的校园中,无疑是最好的熏陶和感染。另外,学校还充分依托“蓓蕾电视台”、《摇篮》校报、“省级示范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班级图书跳蚤市场”、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阵地,为学生提供读书、写作平台,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读书场,让孩子们更加亲近书籍,为学生的持久阅读、成长成才奠基。
2.保证阅读时间,满足阅读需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有计划、有层次地为学生提供、推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必读书目,与教材相关的名著以及其他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学校要倡导减负,严格控制书面作业量,让学生真正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保证每天都有充裕的时间享受“阅读营养快餐”。
3.丰富阅读活动,创设展示平台。阅读是吸收,运用是倾吐。阅读是一个“吸收――内化――释放”的过程。因此,我们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从一次次的阅读展示活动中体验到互动的快乐,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展示平台多种多样:一是读的展示,可开展“美文诵读”、“古诗词诵读”等比赛;二是写的的展示,可开展“优秀读后感汇编”、“优秀作文集编写”等活动;三是演的展示,比如排演课本剧,小品等,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四是探究深研读书成果式展示,比如学习完《草船借箭》后,鼓励学生去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然后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汇报读书成果,拓展阅读视野。
(责任编辑:闽 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