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隔代教育 关爱留守学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选取贵州和浙江部分县市山区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在山区中小学相当普遍,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剖析了隔代教育的主客体原因;建议在政策、学校、家庭、村居、社会等方面为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提供条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使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学生 隔代教育 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目的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家庭之痒、教育之难和社会之痛,留守学生隔代教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2010年,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我们从山区中小学参加家长会人员中,很清楚地看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他们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个性发展、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多,较父母在家的学生难以管理。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隔代教育问题现状,探讨问题根源,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选取了贵州省遵义市、六盘水市,浙江省泰顺县山区的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在27所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期间走访了12个家庭,个别访谈18人次,两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差异性不明显。
  三、调查结果
  1.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表1 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调查表明,贵州与浙江两省山区的留守学生的比例接近,都占在校学生20%左右,具体情况见表1。
  2.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表2 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调查表明,两地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由(外)祖父母监管的最多,占半数以上,孩子的生活全由老人负责,具体情况见表2。
  3.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表3 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调查表明,留守学生因为在城里高昂的学费和有关歧视问题,很多家长外出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他们更多的留在山区就读,成为留守学生,具体情况见表3。
  4.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表4 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调查表明,由于隔代教育的主客体――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或亲缘关系,使得祖辈对孙辈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采取溺爱的方式,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具体情况见表4。
  5.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表5 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学生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学习不用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司空见惯,成绩较差,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具体情况见表5。
  6.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表6 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祖辈间的代沟使留守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心里有话,受了委屈却不愿和他们的祖辈讲,具体情况见表6。
  个案访谈:在走访中,有一位小学五年级顽劣不驯的学生,我们在与其家长通话时,他妈妈说孩子不但上课捣乱常被班主任告状,还乱花钱,每天在校门口小商店就花掉30多元钱。她分析说儿子被他奶奶宠坏了,她叫奶奶不要乱给儿子零花钱,但奶奶还是对孙子有求必应,孙子有不对的地方,奶奶也是宽容甚至放任。由于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失去了必要的教育。
  结合对两地的调查、走访家庭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许多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变成放任、溺爱、问题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成绩较差;(2)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感情较脆弱,性格倔强;(3)集体观念淡薄,易受不良影响;(4)行为控制力、卫生习惯等普遍较差。
  四、原因分析
  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与祖父母隔代重养不重教有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观念上重养轻育,迁就溺爱
  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缺少爱心与进取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父母思想观念陈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养不教,甚至纵容护短,过分保护和溺爱,扼制了儿童独立能力和反省意识,增加依赖性,变得更娇气,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在生活上以物质满足替代教育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的生活需要扩大了,祖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一味的满足,以为这样就是对教育的重视,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
  3.在学习上无法指导,放任自流
  隔代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很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教育能力缺乏,不能介入学习,关心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上,无法实施正确的引导、督促、帮助和教育,致使出现成绩下滑和其他问题。
  4.在方法上包揽家务,失去锻炼
  祖父母由于无力管好孙辈,怕他们受苦,生活上的事都包办代替,不让做一点家务劳动,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缺乏责任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失去锻炼的时机。
  综上可见,隔代教育的祖辈对孙辈是宽容有余,约束不足;溺爱有余,严格不足;包办有余,能力训练不足。过分保护、过分迁就,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自私、任性、独占、霸道的不良品性。“经验教育”成为阻碍孩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给孩子的社会化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形成。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负功能影响。
  五、对策思考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弊多利少是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已成为解决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要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政策方面
  一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使外来人口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1]二是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人在当地就业。三要加强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之一。
  2.学校方面
  构建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监护网络。一是开办隔代家长学校,把“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二是教师可以采取结对方式,积极履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帮一、家庭式的关爱。
  3.家庭方面
  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的家庭监护网络。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祖辈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情况,注意多观察孩子,多交流沟通,多向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的情况,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村居方面
  构建以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监护网络。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与关怀制度。成立监管关怀小组,对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与监护人、家长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留守学生托管制度。组织受过一定教育的成年人或离退休的老教师,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青少年。
  5.社会方面
  构建以群团为主的社会呵护网络。留守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仅靠家庭、学校或政府还不够,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留守学生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指导,给予留守学生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
  (1)指导内容上,一是如何解决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地位与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好父辈与祖辈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活动形式上,举行如家长开放日、接待日等活动,开设家教咨询台,在教师的指导下,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沟通,消除隔阂,缩小代沟。
  (3)指导手段上,从简单的听讲座开家长会,向电视、电话、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等手段转变,让家长能便捷快速地获取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信息。
  总之,如何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让祖辈对孩子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祖辈要给自己定好位,既不越位,也不做摆设,应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另外,要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注: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山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的部分成果,批准号EGA100397。】
  (作者单位:郑挺谊,温州泰顺七中,浙江 泰顺,325506;李华、张光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01)
  
  参考文献:
  [1]秦天友.“隔代教育”:我们应该如何面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