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有效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觉一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要求,对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主体特性,提升教学效率,从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实践时机、重视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主体特性;教学实效;学习潜能
  
   学生作为学校学科教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关键。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广泛渗透,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作为学校进行知识、能力等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工作者传授基础知识,提升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新实施的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主导作用,通过有效教学手段,进行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教师要按照新课程内容要求,抓住学生主体特性,通过有效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课堂实效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扎实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本人结合在教学实际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特性,实现教学效率有效提升的一些做法。
  一、设置适宜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潜能有效激发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主体对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充满学习的动力和探究的欲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抓住学生学习兴趣这条主线,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以期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宋朝教育家张载也说过:“学则须疑”。由此可见,教师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进行有效激发,就要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上动脑筋,做文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者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氛围,将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进行激发,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刻的体验,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享受实践活动的乐趣,将学习内容与游戏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角色表演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对“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1)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2)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3)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这些事例既配合补充了教材上的内容,又调动了学习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杠杆知识时,为了激起学习兴趣,教师采用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秤来称重物体的重力,经常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如果现在给你一根木棍,你能将10吨的石头撬动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提供实践时机,实现学生动手能力有效提升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进行实践操作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八年级上册第40页的小实验“纸锅烧水”。有的学生认为纸容易燃烧,用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学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对该实验比较感兴趣,回家后都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不但证明了用纸锅能把水烧开,观察了水沸腾时的现象,而且加深了对燃烧的“着火点”的认识,还总结出: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温度为100℃,而纸的着火点为183℃,达不到着火点,因而纸不燃烧。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而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物理学科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物理知识有很大部分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有人讲“书读百遍,不如手写一遍”,因此,教师要凸显物理学科实践操作这一特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多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教会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对实践的活动要求、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的操作过程等内容有初步的掌握和了解。教师要做好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实时指导,从而有效探寻实验的正确结果,享受实践操作的乐趣。如在进行惯性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好试验活动的前期准备,并在黑板上列出学生所要进行试验的不同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验探究。这种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体现学生主体特性,让学生暴露在试验中的问题,使教师能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三、重视思维创新,实现学生思维特性有效展现
  思维创新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水平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的最重要标志。新课程教学理念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联系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问题的变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解答不同形式的问题,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实现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有效提升。在“浮力”知识学习中,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了“一块冰浮在烧杯内的水面上,冰熔化后,液面如何变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在学生解答之后,教师又提出以下的问题:(1)冰块内若含有铁屑,冰溶化后液面如何变化?(2)冰块内若含有木屑,冰溶化后液面如何变化?(3)在木块上放一体积为1.3×10-3m3,重为7.84N的物体后置于水中,若将物体从木块上取下来,放入水中,当木块和物体都静止时,容器中水面又将会怎样变化?让学生进行解答。这种通过改变问题条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专题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初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以学生实验动手为主的基础知识学科,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时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将学生主体特性摆上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通过建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深入的教学,达到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知识学习双赢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