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只有做到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教学 实践能力 激励性评价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化学研究的基础平台。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 把书本知识形象具体化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现阶段的化学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方法呆板。经常采用一种“空对空”的模式即: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遇到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探究能力及其匮乏。因此,只有做到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具体来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一、实验前的知识回顾
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要进行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避免出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边看教材边做实验的状况。因为初中化学实验主要还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课程中对实验的设置主要目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以及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对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特别是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和基础知识的回顾要贯穿整个实验过程的始终。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实验教学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单体、化合物知识的回顾,对其中的概念要熟悉,在铁与硫酸铜进行置换反应过程中应该出现哪些现象,实验操作步骤是什么样,这些都应该在实验教学之前就应该要学生掌握。
二、实验中的情景设置
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带动了包括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 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的锻炼。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教师可以对书本的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出示一些实验仪器和药品:如集气瓶、双孔橡皮塞(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白磷等,让学生在没有实验指导教材情况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这样的结果可以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自主情况下设计实验,讨论实验,并对中间出现的不足加以改进。这些都是在“未知”情景下的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平台的构建,这样极大的锻炼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部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对事物做出相应的判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 从设计实验方案的学习中深化和发展知识。如,在氧化还原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让其发现问题,然后继续通过现象组织他们讨论,也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将实验的结论进行诱导性的告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学知识的特征提出问题, 利用他们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 创设导致学生认知冲突的化学情境, 激化他们意识中的矛盾, 驱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经验, 提出各种可能的假想, 并作多方论证,积极思维, 得到合理的结论。如氧化还原实验中的黑色氧化铜变红了,是什么原因,红色的是什么物质,平时学的物质中那些是红色的。即红色的物质就是被还原了的物质。这时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就会知道红色的物质应该是铜。这样就使学生在一个实验中对以前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观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并且加强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实验后的激励性评价
创造宽松的实验环境是指创设一种师生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实验气氛。实验教学不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更是提高实践技能,训练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的绝佳机会。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彼此产生平等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 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正确的激励评价方式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中,对学生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教师都要认真对待, 少用训斥、讽刺性语言。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认识, 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要大加表扬, 错误的不要直接否定, 草率批评, 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查阅资料, 与同学商讨, 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如人意之处, 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 经常性的使用如“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 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有帮助。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能力,就是对事物的探究性知觉能力。它的特点是能注意到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和能将这些特点与过去经验中的某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索,以探究其实质和规律。例如:学习原电池时,将锌、铜片一端用导线连接后,再将两金属片的另一端同时浸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而根据过去所学知识,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猜想可能是锌失去的电子沿导线转移到铜片上,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片上获得电子而产生氢气,如果如此,那么在导线中应该有电流通过,在锌、铜之间接上电流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证明了推测的正确性。在高中新课标化学课本中,很多过去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利用好这些实验素材,充分发挥其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例如:设计实验使二氧化氮尽可能被水吸收。由于3NO2+H2O=2HNO3+NO,2NO+O2=2NO2,所以,可以把盛有NO2的试管倒插在盛有水的水槽或烧杯中,并慢慢通入适量的氧气即可,当气体恰好完全吸收时发生的反应为:4NO2+ O2+ 2H2O=4HNO3。
在科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验证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实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这种能力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锻炼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大量的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便于为将来进一步的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值得一提的是, 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曲折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的积累。而一旦使学生养成这种能力后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