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克明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模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65-06
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研究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赋予的全新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提出的基本要求。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其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开发课程资源的多元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探索开发课程资源的教学效果?现今这些问题的深度探讨显得相当迫切。
一、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特性
历史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资源。从课程目标实现看,凡是对历史教学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其中既包括历史教科书、地方历史课程、地方性历史遗迹场所等物质资源,还包括历史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从教学方式的变革看,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可以为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好的抓手,而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是教科书编者、地方课程开发者和教师的共同责任,教师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历史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适合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探究教学的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有形的静态资源和无形的动态资源。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资源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所谓“开发课程资源”,也仅局限于修订历史教材、编写教学参考书,而没有考虑其它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观点窄化了课程资源的范畴,影响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内涵的提升。因而加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历史课程资源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除作为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外,其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特性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地方或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迥异,不同地域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特定的历史课程资源只适用于特定的地方。这种在适用范围上的鲜明地域性要求我们:历史课程资源开发要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条件和现实状况,设计体现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针对不同地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情况,历史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兴趣,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历史课程资源才具有“亲和力”。
第二,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性。
历史课程资源包罗万象,它应该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历史科研前沿等多领域辐射,从这个意义上,历史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历史学科(这里主要指中学历史教学)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历史课程资源的这种综合特性,要求在课程资源的设计与使用中,不仅要拓宽对课程资源的视野,还要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以适应新课程的特点、变化。同时,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必须要反映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反映历史与社会、与生活等方面的联系,这样开发出来的历史课程资源,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密切学生与社会发展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性。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而实践活动的能力就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为此,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师生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从多种渠道搜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来培养能力、解决问题。例如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可以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的口述材料,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开发这些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正是通过各种活动,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现实问题,参与社会生活、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第四,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时代性。
历史教科书的自身特性使其在反映历史内容尤其是最新科研成果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也无法及时与时代的发展建立直接的联系。而课程资源则不受这种限制,它可以即时反映历史现实问题,许多教师、学生关心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而且,在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上,教师可以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来把握课程资源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或地方性历史课程资源,以专题、主题等各种形式设计来反映地区发展现实,体现地方特色,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发展。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上,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地方的基本知识外,更要向学生传授社会和地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历史课程资源的这种时代性可以弥补历史教材的不足,使历史课程更具时代感,更贴近现实世界。历史课程也会因为有了一系列更具时代性的历史课程资源的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第五,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自主性。
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并没有多少参与和发挥的空间。而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广大教师却可以大有作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和课时的安排没有严格的规定,历史课程资源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它所包含的形式很多,它可以是文本的形式、可以就某一问题开展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参观考察的形式、可以是社会实践的形式等等,历史课程资源的这种多样性使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使用省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发出来的历史课程资源,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自主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种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必然是最适合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这种开发和利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这种师生共同完成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过程,正是体现了新课程学习者与课程交互推进的鲜明特色。
二、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模式
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教材的范围之外,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程资源。这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创造力,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其内容与方法。目前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课程资源观,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对于深化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丰富性与灵活性上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第一,历史教材“重整”的开发模式
教材本身就是一种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经过筛选了的课程资源。历史的历程丰富而多彩,教材内容的筛选必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取舍过程,但考虑到教材的容量限定和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只能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代表性的内容是历史的筋和骨,但少了些血和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并利用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这在以前,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用书的形式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用书是拓展了的给教师使用的教材,它在提供一定材料的同时,也会束缚教师的创造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开发一些相关的课程资源,首先开发与利用的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课程资源。所谓教材的“再次开发”,就是教材的二次开发、多次开发,就是将这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经过教师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另一方面使教材能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实际。这中间,许多地方的可贵历史资源都应该紧密联系到历史教材“重整”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中去,实现校内与校外的双向流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教材上无法学到的东西,这样就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根据教材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教材的特点,充分说明教师是在以教材教学生,而不仅仅是教教材,这就达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第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补充”的开发模式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根据当地课程资源和学生实际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它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起源、流行并长期积淀,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在我国,地方课程“补充”的资源开发模式,一直存在于历史、地理等学科领域。它最初是通过乡土教材、补充教材等的形式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根据教育部《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全国各省、市范围内编写了乡土教材,这些乡土教材经过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或各省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定后,在中小学使用,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这些乡土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教育,以及国情、国策等方面等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国家历史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地方课程替代了乡土教材。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有国家统一组织开发的主体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组织开发的区域课程,校本课程则是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领域。尤其是校本课程,由于其能够满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而且不涉及审批、出版等环节,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是大有可为的。目前全国各省市学校都开发了一系列优秀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编制出高质量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其实,地方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出现,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新的文本替代旧的文本,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其内涵更深、更广,不仅文本内容丰富多彩、赋予更多新课程的理念,更是在传授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方课程也不再把文本视作唯一的资源,而且更加关注课程资源的传授形式。通过这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夯实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第三,社会资源“利用”的开发模式
新课程改革初期,校外的课程资源与校内的课程资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为,学校内的课程资源的场所建设还十分单一,就连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网络教室几乎还难以利用。社会上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厅、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院所,以及广阔的自然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等,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也远远没有被发挥出来。因此,有效利用社会上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存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校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开展专题性的课程资源开发,为学校课程资源库存容量的增加创造条件。使校内资源与校外地方性资源相互支持,并成为两种课程资源的补充。课堂教学要主动与社区、农村、家庭、历史遗址场所等联系,把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校外课程资源成为校内课程资源不竭的源泉。
如何促进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革新呢?
首先,树立正确的历史课程资源观。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历史教学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与价值的取向问题。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只有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更有效、更主动地学习。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课程资源,就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师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要引导历史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理解课程资源,进而过渡到逐步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再去发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其次,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开发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之间是相对的。同一类型的历史课程资源可以有多种途径来开发与利用,不同的模式可以达到对同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至于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应由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由教师据历史教学的客观实际来加以利用。作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责任,要把不同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充分理解不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再次,建立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制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通力合作。在这些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能使其它要素联系起来的决定者。教师的教学负担会越来越重,他们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传统的备课上,现在又出现了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任务。正确理解这一关系,是有效地减轻教师负担、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关键。历史教师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备课,承认和正视这一有价值的劳动过程,就要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评价制度,在完善这些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指标。实践中,教学质量与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是紧密联系的。如何评价历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基本素质呢?以下的评价细目标准可作为参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形式通过优化组合形成一定的模式。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引导历史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和加强评价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多元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的革新。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各类历史课程资源时要注意不同形式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根据各地区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改革有一个坚实而又可靠的基础。
三、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有关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考,旨在为广大历史教师及历史课程研究者提供一些启发,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为我国的历史教学创新思路。 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依据和基础,这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者必须严格遵循的。在现行状态下,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究竟有多大空间,是值得思考的。一方面,开发历史课程资源,需要国家课程标准给予宏观的指导,同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组织各方面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资源的规划,使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够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标准,以促进地方课程资源的发展。当然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标准,不宜制定得过细,更不宜管理得过死,因为,在一个省域范围内,各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课程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个学校的情况也千差万别,要行而有则,囿而不死。另一方面,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深刻领会国家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一个精神,自觉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明确历史课程资源的定位,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有益的课程资源内容,为课程改革服务。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从实际出发。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由省、市、学校通力合作,省市层面主要是开发一些质量较高的可供学校选用的课程资源和范本,以及制定一些相应的促进地方课程资源发展的评价手段。学校层面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实际情况、学校实际情况和教材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教学设计也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充分体现人文思想、创新精神。开发课程资源要避免在目标上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联系不够紧密,资源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也应该十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结构上,要考虑特定地域和社区发展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实,设置有利于把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的历史内容,使资源结构体现出浓厚的地方历史特色。不应把普通性历史内容作为教学开设的重点。课程资源内容的设计要应充分挖掘地方特有的历史课程资源,并形成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脱离地方历史与现实问题是毫无价值的,课程资源的实施应以探究和实践活动为主,多开展具有“实际”特色的历史研究、文化传统探究活动。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立足于使用。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我们需要克服重视开发,轻视使用的做法。事实上,这些年各省、市相继开发了不少高质量的历史课程资源,但这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开发出来的历史课程资源,在使用方面不甚理想。例如《文化江苏》是江苏省一批专家教师编写的一本历史地方课程,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学生也很喜欢,但由于重视程度、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真正能够在课堂上或者活动中使用的寥寥无几。一些学校开发出了非常受欢迎的历史课程资源,也曾经红火了一阵子,但不久又偃旗息鼓,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普遍存在。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多渠道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寻找一切教学机智进入历史资源,以及能与历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要充分发挥优秀课程资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开展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教学。
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鼓励教师对于优秀的历史课程资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挖掘资源的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价值多元性的特点。以校本培训或地方培训等形式提升教师慧眼识珠的能力,引导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价值,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多元价值,并使其潜在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因此,我们不仅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开发出高质量的历史课程资源,同时也需要在使用好优质课程资源方面下功夫。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为教师是整个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设计者、执行者,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也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强调教师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资源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师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适当地参与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需要处理好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学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课程资源的关系、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从而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
总之,新课程改革逐步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历史教师既要用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创新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成为“研究”型历史教师、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刘克明,男,1960年生,江苏苏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全国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李婷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