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游戏文化“微型课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雪梅
游戏对于儿童而言,是空气,是阳光,是水,儿童生命的全部意义和价值都蕴藏在游戏之中。然而,游戏在中国古代就因为被认为会妨碍儿童的学习而退出了学校教育的领域。重“功利”轻“游戏”的传统观念是今天儿童学业负担过重、校园生活单调乏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根源。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学生的发展,而游戏精神又契合了新课改的时代精神。本着“一切教学理解最终只能以揭示人的生命的可能性,促进人的个性丰富与自由解放为最终目的”,我们着手“校本游戏文化课程建设”这一课改项目,把这一散发着古老文化气息和现代人文魅力的校本课程,作为献给儿童生命成长的最好的礼物。这一课改教育实践行动蕴含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使儿童发展,而且使儿童快乐,不仅为儿童的将来做准备,而且为儿童现在的生活和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
短短八年间,我校申报了两项游戏文化教育科研课题。《“游戏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于2006年12月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历练,学校展开了新一轮课改实践,《校本游戏文化“微型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采用灵活、个性化的“微型课程”这一形式,对以前自发或零散的课程实践经验进行重整,使之更呈自觉、完整的课程样态,实现儿童游戏与学校课程的“对接”,用游戏精神濡染师生心灵世界,在实现游戏文化微型课程作为学校基础型课程重要补充的最大价值的同时,完成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主题单元式游戏文化“微型课程”:回归儿童生命的本源地带
孩子们在游戏节里狂欢。游戏节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更让这群引导者看到了孩子们快乐的成长过程、自由的创造灵感。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建构课程,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教育效果?落实到课程上就是课程目标;接下来要思考,怎样的架构,才能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这样就有了课程板块;还要思考,哪些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一路思考下来,包含着具体内容的课程就形成了。
微型课程也是课程,也必须有明晰的课程目标,丰富的课程内容,具体的课程实施要求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从简单的主题延展成关注学生发展的丰富主题,需要教师树立大课程观,有“不愿长大”的儿童心态,全心全意为儿童设计课程。
迄今学校已经举办了六届游戏节,这六届校园游戏文化节都分环境、读本、活动、教研四大板块,就是“美化环境、优化读本、泛化活动、活化教研”。游戏节在单元主题和目标统领下,通过师生互动对层次化、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创意设计环节,预留学生自主建构游戏的空间,让整个游戏单元焕发持久的吸引力,让学生处于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体验状态。
凭借主题游戏节的研究,我们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操作要义:1. 以快乐为境界;2. 以情趣为纽带;3. 以自由创造为核心;4. 以游戏活动为途径;5. 以儿童生活为源泉。
每年11月,我们以主题单元式游戏活动为课程建构方式,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组成“相似块”,以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展开一系列各学科联动的综合性游戏活动。
2008年11月,学校第四届科学游戏节以“多彩科技,快乐共享”为主题。游戏周里,每天下午第二课一到六年级的孩子轮着玩自选的科学游戏:“磁铁钓鱼”、“气球抓瓶子”、“纸飞机”、“空降兵”、“会吹泡泡的瓶子”、“会跳高的水”、“声音听不到了”……光听名字,就觉得有趣,更不用说亲自去玩啦。
2010年11月,体验游戏节如期举行,各年级在“体验游戏”的主题统领下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青蛙跳荷叶、陶泥乐、玩苹果、趣味袋鼠跳、我是小小科学家、岗位体验、消防疏散大演习等。以三年级玩苹果系列游戏活动为例,同学们玩得可真过瘾,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识苹果、画苹果、赞苹果、戏苹果、尝苹果、写苹果、传苹果。玩得最high的是第四单元“戏苹果”。他们让苹果赛跑,比比谁的苹果“跑”得远!他们评选苹果大力士,用直尺做简单的天平,来比比谁的苹果重,谁是真正的苹果大力士!他们教苹果叠罗汉:看哪组的苹果叠得最高!他们表演苹果一家人的小品。“传苹果”环节中孩子们讲自己从本次活动中获得的关于苹果的营养价值和相关的健康知识与父母交流、探讨,给家人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富有营养的苹果,更是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二、传统游戏文化“微型课程”:构筑温馨的儿童文化生态
微型课程因其形式短小灵活,内容凝练精干,又称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微型课程”和长期课程相比,具有专题性质,周期短,可以是一个学期,也可以是几个星期,甚至几课时。针对我国课程建设的现状,钟启泉先生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程的微型化,在课程结构中应加入微型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丰富、更灵活。
游戏文化“微型课程”强调以游戏文化资源和游戏精神内涵建构校本特色的微型课程体系。因此它不隶属于学科教学,而以鲜明的文化性、游戏性、综合性成为独立的校本课程。猜灯谜、玩七巧板、翻花绳、折纸、绕口令、对对子……这些游戏课正式进入了学校课程表。
传统游戏文化微型课程的开发,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探索独立形态的“微型课程”。张杰老师开发的《七巧板微型课程》,它的课程纲要包括了课程开发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编制、分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保障措施。教材图文并茂,供学生模仿、练习、欣赏用。学段教学方案提供了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36课时的课案。我们依据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和拼组七巧板的规律创造了不少新课型:“专题设计”技能课,“观察创造”创新课,“举一反三”拓展课,“一图多拼”智能课,“多副组合”展示课。这一传统游戏在孩子手里得到重生,他们通过合作,让七巧板人物踢足球,做广播体操,演绎有趣的故事。
保罗・萨特在《信使・人们在游戏》一文中说:“一旦一个人感到他是自由的,并想利用他的自由……他的活动便带上了游戏的色彩。”游戏的心理学基础是有自由选择的情感。游戏中,学生作为游戏者是自主主动参与的过程,是由低层次的重复探究向高层次的创造、求新发展的过程。在游戏课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层次性研究”,我们发现,这种自主参与主要有三种层次:一是工具性自主,二是适应性自主,三是创造性自主。
教学中我们遵循游戏活动自由选择和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自主参与的层次性设计游戏课循序渐进的游戏环节。
请看微型游戏课程《斗巧》的游戏环节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七巧板拼成正方形这个几何图形。
在这一层次,学生虽然能主动积极地投入游戏之中,但目标是老师规定的,学生只在一定限度内具有自主性。为了拼出正方形这个图形,学生会运用自己的才智、情感、意志去努力达到目标,会进行观察、判断、选择、反复尝试等活动,自主完成游戏。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几何图形,还能拼出许多神奇的事物。请看老师拼――站立的兔子、奔跑的兔子、身穿和服的日本少女、头插羽毛的印第安人……老师拿手的七巧板拼图还有很多。同学们,你们有自己拿手的拼图吗?请拼一拼。
学生拼图,教师指导。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作品,请你用一两句话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生: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它在汪汪叫呢。
生:一块大大的糖果,我要把它送给灾区的小朋友尝尝。
在此层次中,目标的建构虽然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游戏行进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尽力控制不利因素,利用有利因素,使游戏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如果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就算失败。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有挑战性的游戏,老师出谜语,你要先猜谜,谜底直接用拼图表示,看谁猜得准,拼得快。请听题:颈长嘴小肚子大,头戴圆帽身披花,猜一种生活用品。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依次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拼出的茶壶千姿百态,有的有把手,有的有底座,有圆盖子的,还有方盖子的,我建议下课后大家开一个小小茶壶博览会。
这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学生不仅自主建构游戏目标――一只想象中的茶壶,而且能根据具体的游戏情境和进程,适当、灵活地调整目标,给失败预留一定空间。在此层次中,学生经历了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瞬间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紧张和怯懦,他们不再感到自己和游戏之间存在任何距离,内心的体验是自在自由的,是轻松愉悦的。
三、学科教学游戏微型课程:创造且美且乐的教育情趣
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如:摸语文、玩数学、过品德、做科学、戏体育、动音乐……教学成为了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儿童的一种游戏。
建构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看作“经验”和“过程”,游戏对于学校课程就是“生成源”。儿童游戏的过程正是儿童经验建构的过程,也是学校课程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直以来,游戏和课程长期处于分离状况。游戏和课程从分离走向对接,能有效地将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推向一个新层面,真正实现“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的理想。
游戏为人赢得心灵的大自由、大解放,其最高境界是审美,庄子说:“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正所谓“无为的嬉游,情趣的生长”。
教学与“游戏”一样具有同质的“自成目的性、无主体性、对话性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必然要求,我们提出“教学与游戏融合型课堂”的创新构想。我们进行了几方面的研究:一是游戏教学的基本特性研究。游戏教学是教师主导设计的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游戏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但游戏的内容和目的又要围绕教师的要求,这里的关键是将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其次,游戏教学要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要将教学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教学游戏本身的内容与规则。再次,游戏教学始终伴随着师生愉悦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游戏体验的学习是最佳状态的学习。
我们还开展了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结构层次性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根据学生心理结构的层次性建构游戏教学,将教学游戏划分为三个教学操作层次:1. 遭遇问题:通过尝试课始游戏,直接遭遇新的数学问题,产生心理困惑,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明确学习方向;2. 学习控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直面失败和挫折中,反复练习和游戏,尝试各种可能性,心理冲突中获得经验;3. 解决适应:在变革的新游戏中接受挑战,检验知识技能,形成新的知识技能,感受学科乐趣,充实心理内涵。在这里,游戏支持并提升了儿童发展着的心理结构。从2010年秋开始,五六年级开设数学游戏课,每周安排一节,列入课表,由数学老师负责游戏活动。实验老师设计了游戏课教材,编选的内容紧扣学段课程目标,密切结合课本,略有延伸和提高,着重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实验老师们通过实验、制作、数学故事、游戏、猜谜和魔术等有吸引力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掌握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学科魅力。游戏教学与其说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改革学生学习过程本身,让儿童的学习不是为学习的结果,而是为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而进行。
生存的意趣,是小学作文的核质。有余裕的嬉乐才能产生学生佳作。“现场游戏作文教学”就这样从一线实践中应运而生。老师们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和习作指导结合起来,探索对小学生有吸引力的现场游戏的设计规范和选择规律,开发有特色的校本微型课程。“掰手腕”、“木头人”、“句子拼拼拼”、“动作秀”、“水果蹲蹲蹲”、“一分钟的回报”、“水果拼盘秀”、“苹果叠罗汉”、“让鸡蛋飞”、“竖鸡蛋”……教学中我们认识到,创造适宜的游戏情境是游戏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游戏情境的引起、情境的维持、情境升华构成了游戏教学情境生成的“三部曲”。老师们用唤醒和激励的情境引起、维持并促进内在的语言和精神生长。
为使课程满足儿童真实的生命需要,老师们既是研究者,也是实施者,不断创生校本游戏文化微型课程的开发模式。“基于问题的模式”是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尝试找到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基于资源的模式”,即积极挖掘游戏文化资源,着力于传统游戏的挖掘与整理,现代游戏的创编,积淀并生成游戏文化“微型课程”。“基于生活情景的模式”则是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春天的泡泡节、气球节、风筝节,夏天的斗蛋节、泼水节,秋天的秋叶游戏节、橘子节、螃蟹节、苹果节,冬天的花样跳绳、踢毽子、推铁环……“协作模式”即大力开发亲子游戏、伙伴游戏等协作模式的微型游戏课程,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基于游戏媒介的整合模式”,为游戏课程找到了一条崭新的开发途径:以美的意象凝聚游戏主题――美妙的圆、自由的节奏(快乐敲打节)、和线条做游戏……以美的事物为游戏媒介:虎文化游戏节、菊文化游戏节、饼干节、果冻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