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与完善排球校本课程,提升特色文化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提升特色文化内涵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排球认知、终身意识和教育发展需求四个方面,进一步探究如何构建排球校本课程,运用文化氛围营造、课程时间设置、课程内容编排、结合校园文化、强化师资力量、改进硬件设施、拓展课外训练和构建品牌效应等策略,实现特色文化内涵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排球;校本课程;特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44-02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设置排球校本课程,能夠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确保校园具有更为明显的特色文化,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使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为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小学排球校本课程,我们特地展开本次研究。
  一、排球校本课程构建的价值
  1.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有效开发和构建排球校本课程,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展开排球校本课程,能够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排球学习带来的乐趣。通过参与排球学习,能够使学生放松心情,进一步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魅力,确保学生在参与排球训练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在面对生活与学习时具有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同时, 这样可更好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使我国小学生的体质问题得到有效减少。
  2.提升学生的排球认知
  在构建排球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与校园文化、排球运动目标有效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排球运动。通常情况下,排球运动所具有的操作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选择使用排球展开运动教学,能够在确保趣味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使学生对排球运动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
  3.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
  排球校本课程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和趣味性,同时人数和场地也不会对其造成限制,教学过程更为高效和便捷。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用动态的教学方式替代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理论知识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养。
  4.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提出“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时,需要与学校的优势、传统进行有效结合,在保证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前提下,开发本校课程”。每个课程具有不同的办学方向,通常情况下,实施体育校本课程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而排球教学对该方面的要求较低。因此,对排球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排球校本课程完善的策略
  1.营造排球运动文化氛围
  在构建排球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结合校园文化,通过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排球运动的熏陶,或通过班级海报、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站,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到排球运动文化。首先,在利用校园广播站进行排球宣传活动时,通常情况下,学校校园每天都会播放广播,教师可以进行排球乐园专栏的合理构建,在特定时间里进行排球运动知识播报。其次,在利用校园宣传栏时,学校要求各年级轮流设计和张贴宣传内容,对本校排球运动形式进行合理设计,通过榜样力量调动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实现良好学习氛围的有效营造。再次,在利用班级海报过程中,通常需要将班级作为主要宣传阵地,这样可以定期进行排球宣传,对排球运动进行有效推广。通过合理应用多种宣传方式,能够确保校园具有浓厚的排球运动文化氛围,为排球运动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改进课程时间设置
  相对于业余训练和体育课而言,排球校本课程有较强的独特性。体育课内容通常包括多个单元,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中只能简单地了解该项运动,没有时间对其进行系统学习和科学练习,因为在参与排球运动过程中通常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如传球、垫球等。如果学生没有技术基础,则该项运动很难有效展开,参加运动的学生也会因为无法顺利应用技术而失去信心,进而对团队的排球训练失去兴趣。虽然进行排球训练能够使该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排球训练大多过于系统化,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同时需要运动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因此,在设置校本课程时间时,要讲究科学合理,确保学生在参与排球运动过程中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
  3.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排球课程教学时,教师普遍会将教学内容重点设置为学习颠球技术。由于学生受身体力量的限制,所以通常不会进行拦网、扣球、传球等技术的训练,该年龄段学生只需要能够应用排球课程所学的技术参与比赛即可。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学生会对其他排球技术逐渐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客观看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个别训练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个别对待,向学生传授具有更高难度的专业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将游戏和技术训练有效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排球的相关技术,进而掌握专业技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爱上排球运动,实现终身锻炼的目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避免急于求成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尽量通过游戏展开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能够进一步习得排球运动技能。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各阶段的工作进行有效协调,确保在教学排球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4.结合校园文化
  在构建排球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经验操作很容易使其产生局限性,从而阻碍学校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过程中需要基于技术操作层面,将排球运动特色进一步发展成为学校文化。同时,将排球特色文化与学校的心理教育充分结合,确保排球运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精神,在学校传承和发扬。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排球视频展播、排球知识竞赛、排球趣味比赛、排球小报制作等多种活动,对学校排球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使学生与教师对排球运动有更大的热情,确保排球文化能够于无形中渗透。   5.强化师资力量
  在进行排球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如果没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很难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而且,教师的魅力、个性、专长和素质也会对学校排球文化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合理引进特长教师,确保排球教学具有更为充分的专业力量。同时,学校还需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合理强化,如增加师资培训的活动、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球基本功的训练并展开小型比赛等,确保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技巧和敬业精神。
  6.改进硬件设施
  首先,需要进行运动员队伍的合理构建。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进行排球运动的教学,班主任则可以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排球基本技巧的传授。其次,学校应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联合,使学生对排球训练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并鼓励家长共同参与训练。再次,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排球校本课程具有更为充足的物质基础。为了确保学校有效开展特色活动,需要在校领导支持下进行合理构建,同时进行排球相关器材的购置,确保排球运动具有更为充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排球运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7.拓展课外训练
  随着学生对排球技术的不断练习和完善,教师可以组织同年级学生展开排球联赛,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排球队参与比赛。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排球训练的积极性,还可以实现学校整体排球运动水平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与外校团队进行联谊,通过进行友谊赛实现队伍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使学生感受到比赛的氛围。另外,通过进行比赛,能使学生获取更为有用的排球运动经验。排球球队通常由班级内的排球特长生组成,每年参加各种市赛、省赛,确保学校排球校本课程更有特色和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该区域内其他学校进行排球课程的开发与构建。
  8.建立品牌效应
  学校需要从广度和深度建立排球品牌效应,首先需要确保全校学生均能够参与排球课程,只有不断提升参与排球训练的人数,才能从更多的学生群体中选择素质较高的学生。其次,在校内普及排球教学。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排球知识和相关技术技巧的传授,每周应尽量进行一节以上排球训练课,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排球,对排球有更深刻的认知,从而爱上排球运动,为排球运动的特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再次,教师需要鼓励排球特长生积极参与训练。通过进行长期的训练,能够使排球特长生迅速成长,确保学生的排球运动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另外,教师需要使特长生进一步感受到排球学习的乐趣,从而带动班级的其他学生。最后,使全班学生对排球运动产生兴趣,确保形成品牌效应。
  总而言之,通过营造排球文化氛围、改进课程时间设置、完善课程内容编排、结合校园文化、强化师资力量、改进硬件设施、拓展课外训练等策略,形成品牌效应,能够确保在小学校园内更为有效地展开排球校本课程,实现特色文化内涵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和独特性,进一步推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 參 考 文 献 ]
  [1] 赵斌.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打造排球品牌效应[J].体育师友,2017,40(4).
  [2] 刘俊昌.软式排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J].运动,2017,(2).
  [3] 杨建新.基于“贝贝足球”的校本特色文化建设实践[J].江苏教育,2016,(7).
  [4] 隋慧英.悦文化引领,重特色发展,促内涵提升——悦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9).
  [5] 胡日亮.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引入“九人制”排球的可行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0(10).
  [6] 罗洪,陈亮,龙晓东.“红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学习排球的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5).
  (特约编辑 木 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