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异侧和最小”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杰英

  “异侧和最小”思想的形成最早的时候是在《直线与圆》这一章的光线反射中发现的,后来在圆锥曲线的一道习题中又发现了这个思想的应用,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苏教版数学选修2-1书66页的复习题14:已知定点Q(7,2),抛物线y2=2x上的动点P到焦点的距离为d,求d+PQ的最小值,并确定取最小值时P点的坐标。
  解:抛物线y2=2x的准线为x=
  -0.5。设点P在准线上的射影为R,则Q到焦点的距离d就等于PR。当点P,Q,R在一直线上时,d+PQ取得最小值,此时PQ与准线垂直,点P的坐标为(2,2),最小值为7.5。
  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一个点与直线上的点的连线中以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而本题就是使用了后者。本题的解法是否适用于一类问题呢?如果将本题中的点Q点坐标改为(1,2)呢?
  此时点Q在抛物线开口外侧,与F点分在抛物线的异侧,而上题中的点F与Q在抛物线的同侧,所以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异侧的时候直接连接可得点P、F、Q三点共线,PF+PQ=FQ,否则总有PF+PQ>FQ,所以直接连接得到的点P就是所要求的点。
  那么当同侧的时候先要将其转化成异侧,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就可得点P。所以总结下来应该为“异侧和最小”,只有异侧了才可以连接得点P。
  这类问题可以是抛物线,也可以应用于椭圆和双曲线。
  
  分析:经判断点A在椭圆的外部,而F在椭圆的内部,所以连接PF,即可得PA+PF的最小值PF,否则总有PA+PF>PF。
  变式1:A(1,1),求PA+2PF的最小值。
  分析:此时点A和F都在椭圆的内部,所以要先将其中一个转化出去,我们能用的是PF/d=e,从而将2PF转化成d(即为点P到准线的距离),所以PA+2PF=PA+d,后面模仿抛物线第一个题型就可以了。
  变式2:A(1,1),F′为椭圆的左焦点,求PA-PF的最小值。
  分析:首先这里不是和的形式,能不能先化成和?因为在椭圆中有PF+PF′=2a,所以所求的就转化为PA-(2a-PF′)=PA+PF′-2a;此时点A和F′都在椭圆的内部,再利用变式1的方法就可求了。
  总结如下,在解有关圆锥曲线中“和最小”问题,必须是异侧的时候直接连接才能得到“和最小”及“和最小”时的点P,这也就是所谓的“异侧和最小”,如果没有异侧,那就用有关知识将其转化成异侧就可以了,那么可以拿来转化的知识这里介绍了两个,一个是圆锥曲线统一定义:PF/d=e,还有一个是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其实在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解题不在多,真正掌握方法就行!数学方法一旦形成了思想,它就会在解决许多问题中起作用!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和方法,并用此来帮助解题。相信在我们老师的勤思考勤总结中会得到很多类似的思想,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和快乐。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