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五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小梅

  在推进素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尤其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目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般说来,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五要”。
  
  1 要把握学科特征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的欣赏、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而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
  如教材第三课《美术作品的语言》中,对美术语言特点的阐释。教材规范性和权威性将美术语言的特点阐释为“美术语言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待殊语言。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都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能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虽然以上阐释科学、准确,但如果教师照搬教材句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文化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图。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每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如高中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
  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每门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特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2 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创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就象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风阻、引擎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象和不象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欣赏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苦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