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丽华
【摘 要】生活自理能力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服务性劳动的方式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它是幼儿时代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从小培养良好的责任心、自信心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对幼儿今后的成长、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现实生活中幼儿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弱的问题,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及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生活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 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65-03
有研究证明,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幼儿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以及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的生活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会促使幼儿敢于创新。但现在幼儿园的大部分孩子,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责任意识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克服大人无条件的包办代替,给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事,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凝聚共识,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一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来自家庭教育
中国的现阶段家庭现状: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托儿所,把孩子往幼儿园“一扔了之”,也有一些家长特别重视对幼儿书本知识的教育以及智力开发,从胎教开始,教幼儿唱歌、学诗词、学琴、画画、学识字等,却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孩子不能输在同龄人的起跑线上,过多重视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就非常淡薄。随着幼儿园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幼教老师素质的逐步提高,在幼儿园里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尽量培养孩子自己做,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但是回到家,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小小年龄就接触学习以外的事情,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在学龄前培养和获取自理能力的机会,出现事事依赖父母、依赖他人的现象,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自我为中心意识,责任心的缺失,这对幼儿的成长以及独立人格的发展非常不利。
2.来自学前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广大幼儿学龄前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在幼儿园,教师大都接受过幼儿教育专业的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他们虽然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把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而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比较少。如当幼儿不会穿衣服、不会上厕所,老师若只进行引导和间接协助以逐步培养其独立动手的习惯,这会使家长认为老师对孩子照顾不够。这种有意识地强化训练也就慢慢的褪色了,虽然在一些活动中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去强化,幼儿难以形成习惯。
3.来自指导方法的不当
案例:有两位幼儿想自己动手穿袜子,妈妈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当面对幼儿满头大汗的歪歪斜斜的穿进去一只时,A妈妈气冲冲地冲幼儿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算了算了,让我重新给你穿。”这位幼儿从此再不愿意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B妈妈去欣喜地赞赏自己的孩子:“哟!今天你自己穿进去一只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调整一下就更好了”。这位幼儿受到鼓励,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
出现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方法过于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刚开始进行简单的自理活动时,需要家长进行引导,不论对与错都应当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幼儿提高,使幼儿在获得大人认可的情况下获得满足,从而追求做得更好。
二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是人生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幼儿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性质具有决定意义。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1.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协调发展的前提
幼儿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及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穿袜子、自己穿衣服、洗干净自己的餐具,通过动手活动的训练,使幼儿的手指肌肉灵活性及手、脑、眼睛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2.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生活环境的转变,扩大了幼儿的生活范围,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好多同龄小伙伴,幼儿园丰富的活动设施以及丰富多彩的游戏,强烈地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喜欢在幼儿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但是孩子不会自己洗手,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快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3.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减少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形成独立自信的品格
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从幼儿园生活开始学会独立用饭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自己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刚开始时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在家里由家长完成。上幼儿园老师会先教他们,首先从认识层面告诉孩子应该自己穿衣服,其次是通过老师的协助教会孩子穿衣的流程、技巧和方法,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的过程中付之以激励措施,这样对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教育效果是非常有利的。在培养学习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教师要把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所要达到的培养效果写在“家园联系本”上,明确家庭需要配合的内容,让家长了解并且认真落实。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孩子各个阶段的培养效果,并就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案和对策。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家、校互通交流学习平台,将幼儿教学技巧、心得等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发展情况。通过实践的操作,很多家长高兴地说:“孩子入园后,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独立意识增强了,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这样我们的目标就能顺利达到了。
三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
1.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开始
幼儿成长阶段出现一些简单的动手劳动,家长若无条件地包办代替,致使幼儿从小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甚至自己感兴趣的事也都被父母包揽。而幼儿园恰恰与家庭教育相反,幼儿能够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尽量引导其自己操作,幼儿不会动手的,通过老师的示范教会他们,如此一来,在幼儿整个的成长和学习、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效果就大打折扣。
第一,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通过各种游戏,如“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六个好朋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其自己动手做事的意愿。
第二,能分辨不同行为,包括正面的、反面的,能自理的、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对于正面的,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益的,就要进行奖励强化,反之要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如为幼儿准备了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地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并鼓励幼儿向图片上的宝宝学习。还可举例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2.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能
第一,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顺口溜、歌曲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体验。
第二,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来说,要求有所区别。对所有幼儿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不能拿自理能力突出的幼儿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第三,在幼儿获得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针对有些小朋友有掉饭粒的习惯,我们对其提醒和练习,教他掌握吃饭的技巧,使其逐步进步和改进。
第四,让幼儿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表扬,比如“你是最棒的”“你真能干”“你又进步了”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要用鼓励性语言,如“你可以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继续鼓励,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3.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训练和复习的过程,要注意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第一,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如厕、盥洗、排泄都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教师和家长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如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第二,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过家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玩折纸游戏时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等,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机会。
4.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是孩子步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家园合作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涉及的关键问题。
第一,多与家长沟通。做好幼儿家园行为统一的启蒙和诱导工作,主要依赖家长和教师。幼儿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回到家里就完全改变了,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被家长取而代之。如果成人能够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和鼓励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而形成自信心。因此,幼儿生活自理的培养,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忽略了家庭教育,那么幼儿园的教育将功亏一篑。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与幼儿园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关键。
第二,辅导家长,确保家长育儿有方。教孩子学习一些技能时,不能一味地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遇到没有兴趣的活动后,他们就会因为遇到困难而丧失信心,反而适得其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让幼儿更好地体验自己动手、自我服务的乐趣。受家长的时间、阅读面等条件的限制,家长的家庭培养中会遇到困难,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存在的生活自理方面的共性问题进行家访或电话辅导。
总之,幼儿时期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孩子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习惯就越容易成功。所以,家长和教师们,不要再包办代替,协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孩子终身得益。
参考文献
[1]万春娟、张爱花.家园合作培养新入园幼儿自理能力[J].山东教育,2002(30)
[2]陈玲.谈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2(12)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M].上海:上海新华书店出版社,1948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周泽敏.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2)
[7]彭茂华.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4
[8]朱宏梅.促进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J].教育艺术,2006(9)
[9]刘耀芬.家园联手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J].山东教育,2003(33)
[10]虞永平、王春燕主编.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肖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600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