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晓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一、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之中,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以下三点教学。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能力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时,可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比较20以内的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自己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向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要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少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条件与问题的搭配训练,扩题、缩题的训练,补条件、补问题训练,对比性训练及说理训练,以及一题多变训练和编题训练等,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中能正确迅速地算出结果。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在注意抓好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狠抓速度训练,每节课用开始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1)口算。如“每人一题”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2)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正确率和数量,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如在学完加法运算定律后,教给学生用“凑整法”来计算一些加数、减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使学生知道把97、298看作接近整百的数,然后多加要减,多减要加,使计算快捷方便。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加强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经常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简洁规范,以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还必须通过教师合乎逻辑的语言进行引导。
   四、敏于捕捉,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马芯兰老师曾言:“如果学生不会或不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没有深度,缺乏广度,他就不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操纵者为组织者,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钻研和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向,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需要。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泰山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