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章雪

  摘 要: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女性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面对女大学生遭遇的就业困境,在探究其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从社会、高校、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旨在帮助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77-02
  一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益严峻和突出,原本在就业问题上饱受“性别困扰”的女大学生群体,则面临更多的困境。首先,就业行业局限。根据麦可思对往届大学毕业生的抽样研究,男性传统上主导的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吸纳女性比例较低,女性相对集中于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等行业,部分行业存在女性准入歧视[1]。其次,就业层次低。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相当多的女大学生不得不先就业后择业,选择那些门槛不高、就业层次较低的岗位,而这些岗位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通常都不甚理想。第三,人职不匹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职匹配是就业的最佳状态。迫于就业压力,大多数女大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很难顾及兴趣、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与职业的匹配,甚至专业不对口。而在“灵活就业”这种社会大舆论的指导下,先就业后择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必然是越来越普遍,并得到社会的默认。第四,性别优先。当劳动力市场赋予用人单位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后,用人单位为招聘到理想人才,面对汹涌如潮的毕业生,在性别上作了限制,相同资质的男女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岗位,往往是男性获胜。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75家企业中,有42家(56%)表示,在工薪相同的情况下,愿意招收男大学生,只有3家表示愿意招女大学毕业生[2]。
  就业是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应有之义。女大学生在求职路上的被动,不仅直接关系到她们自身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也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探究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成因,帮助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目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与传统性别文化的偏见、法律政策上的不完善、社会就业大环境影响、用人单位利益至上等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同时,又与女性个体生理特点、就业观念的因素影响相关。
  1.传统性别文化阻碍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文化渗透。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给男女毕业生设置了双重标准,女性在劳动就业领域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机会均等和地位平等。由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3]。
  2.用人单位利益驱使影响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使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尽最大可能降低用人成本。女大学生毕业时大都达到法定婚龄,工作不久将面临结婚生子等现实问题。国家法律规定了“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基本工资、解除劳动合同”,加之女职工应享受的医疗福利,这些额外开支完全要由企业来负担,势必增加企业用人成本。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本能地规避劳动法规,在招聘时尽可能不选择女大学生。
  3.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就业。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也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平等,现实就业过程中依然出现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怀有性别歧视。
  4.社会就业大环境影响就业。近年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60万人,应往届毕业生加在一起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求职竞争十分激烈,女大学生就业不得不面临更多的挑战。
  5.专业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就业。当前,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
  6.高校就业指导过于笼统影响就业。就业指导过于笼统是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存在“一刀切”现象,缺乏个性化服务。事实上,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优势、就业前景和规律,男性和女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就业趋势和心理,所需的就业指导方式应针对专业和性别特点量身制定,就业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一般只针对大四毕业生进行,属于临阵磨枪。多数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忙于置行头、赶招聘会、面试和毕业设计等,无暇顾及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讲座,即便是学校硬性要求参加的就业讲座,也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结果是学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却收获寥寥。
  7.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就业。大部分的女大学毕业生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或没有认真设计过自己的未来,只模糊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方向。也正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未能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与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使得求职以失败而告终。
  8.女性自身生理特点及就业观念落后影响就业。男性和女性生理、心理、性格上的差异以及落后的就业观念,也是造成女性在择业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况的重要原因。一是就业期望较高;二是创业意识淡薄;三是依赖性太强。大部分的女大学生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是社会所公认的“草莓一族”,从小在顺境中长大,没有感受到外界压力,面对偌大的就业压力,她们往往只想依赖于父母、亲戚或朋友。
  三
  女大学生是众多就业大军中的一个支脉,是社会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顺利就业不仅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更能激发全社会投资女性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拥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女性人口将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原动力。因此,应对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必须社会、学校和女大学生三方都付出共同努力。
  (一)社会层面
  女性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为人类的繁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女性就没有人类。女性在生育上的贡献具有社会性,但当前女性的生育成本却是由女性单独承担的,法律对女性生育权的保护貌似将生育成本转移到用人单位头上,实质未必,因为这一成本最终又以牺牲女性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为代价返还到女性身上,这种不适当负担造成社会的不公正。为减轻女性负担、增强女性竞争优势,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就业保障体系,一方面,制定促进平等就业的政策法规,适时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维护女大学生合法的劳动权益;另一方面,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建立女性生育保险基金,女性生育成本由社会统筹解决,这样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也就从根本上缓解了女大学生就业压力。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现也是中国女性就业现状的一个缩影,我们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在全社会倡导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文化理念,警惕“让妇女回家”的各种主张;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力度,培养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典型,让她们的辉煌业绩对后来者造成一种心理暗示,起到社会效应,从而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建立起公正的男女价值评价体系,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高校层面
  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当今社会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应结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首先,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不断革新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再次,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构建新型的就业指导模式。第一,就业指导要有专业特色。高校的就业指导在宏观上应以专业为基础,在指导内容和方式上作相应调整,针对不同专业,广泛收集专场招聘会信息,深入调查每个阶段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地方企业的用人规律,预测专业前景帮助就业;在微观上就业指导要因人而异,尤其是因性别产生不同的就业心理误区,这需要按性别、性格等具体因素制定多套就业指导方案,尤其要关注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误区。第二,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四年。高校的就业指导应是一项长期工作,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指导的主要工作内容着重突出“指导”二字,而且要建立一套严密的体系。
  (三)个人层面
  1.作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代大学生自我负责的表现,不仅有利于个体人力资源开发,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客观评价自身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为自我就业作好准备。
  2.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首先,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不要将目光仅仅固定在大中城市的国企或外企,可以去小型的民营企业锻炼,从基层做起。其次,积极参与创业活动。第三,克服依赖心理。“80后”女性大学生要勇于独立自主,树立“就业以自己为主”的信念。
  3.发掘自身的就业优势。女大学生在生理上固然存在弱点,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就业优势:1)情感优势。女性有耐心、同情心,女大学生应该巧借这些先天优势,在面试中获得考官的好感与信任。2)语言优势。女性声音悦耳、甜润,语言表达温和流畅,易于让人接受和倾听。3)感官优势。女性大多观察敏锐,有较高的辨别能力,经常能够发现男性顾及不到的细节。4)社交优势。由于女性喜欢联想,思维缜密,善于察言观色,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为他人着想,不轻易损伤他人颜面,在交往中易获得对方好感与信赖。
  
  参考文献:
  [1]罗惠文,王梦萍,白娟.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分析[N].中国教育新闻网.
  [2]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5):11-13.
  [3]全国妇联.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N].凤凰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3823.htm